太原市晋源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需求有效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断增大并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18亿元,比上年增长61.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完成投资23.93亿元,增长63.3%;农村私人投资完成1628万元,增长5.4%。全年施工项目78个,其中本年新开工51个,本年投产项目35个。 投资合理性不断增强,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56万元,增长-20.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9.32亿元,增长50.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58亿元,增长161.4%。 国有企业依旧成为投资主力。全年国有企业完成投资10.86亿元,增长76.2%;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投资4.28亿元,增长1573.5%;私营企业完成投资5.42亿元,增长120.7%;其他完成投资3.37亿元,增长-41.7%。 传统产业投资增长较快,所占比重较大。其中采矿业完成投资5.09亿元,增长119.5%,制造业完成投资12.15亿元,增长50.9%。 自筹资金依然是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23.93亿元,自筹资金22.17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15.42亿元,其他资金来源1.06亿元。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稳中趋活,汽车、餐饮等新兴消费热点开始涌现。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8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批发零售业达8.53亿元,比上年增长24.0%,住宿餐饮业渐趋活跃,实现增加值2750万元,比上年增长17.7%。 限额以上企业发展较快,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达5.37亿元,比上年增长62.7%;餐饮业零售额达2709万元,比上年增长64.7%。 伴随着“绿色转型”工程的深入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整顿规范旅游市场,改善旅游基础设施,特别是着力打造新景点,扩大了旅游规模,西山文化生态旅游带日渐形成。蒙山大佛景区建设一期工程顺利实施,总投资8000多万元,其中投资1700多万元种植了各种树木30多万株,通往景区道路两侧和景区植被有了明显改观,并完成了一期水系建设,新修旅游专线公路5.9公里,蒙山大佛、开化寺、御驾桥等人文景观得到较好修复,基本具备接待游客条件。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晋之源”文化旅游推介周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晋之源”品牌的影响,仅活动期间就吸引了近20万人次的旅游流量,直接经济收入达800余万元。晋祠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进展顺利,截止目前,已累计投资4.57亿元,从中心景区水系、广场、道路、古建筑、绿化等多方面,对景区景观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建设;对景区内不协调建筑进行了大面积拆迁,已拆迁20.2万平方米,涉及拆迁户750户,单位20余个,景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古太原县城开发顺利启动,“农家乐”旅游服务开始兴起。 六、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化卫生 科技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全面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整合科技资源,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大力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全面推行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特派员行政村的覆盖率达到了100%,通过科技特派员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160余期,培训人员达到1.7万人次。围绕我区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组织各级各类科技人员实施了111项农业技术承包。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星火科技培训工作,截止2007年末,我区星火学校数量达到13个。多渠道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全年共举办科普讲座5次,发放科学宣传资料3万余份,放映科普电影3场,设置科普画廊3处。以科技项目为切入点,加大引资力度,全年引进科技投资400余万元。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新型办学模式,教育环境更优化,教育资源更丰富,教育成果更丰硕。2007 年整合了 2 所小学,对 7 所学校、幼儿园的危房进行了改造,新建、筹建一批学校和幼儿园。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其中省投入资金 205.7 万元,市、区投入资金 68.56 万元。在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基础上,招聘中小学教师 70 人,进一步优化了我区教师队伍的综合结构。35 名教师被认定为市高水平骨干教师,4 名教师被认定为市高造诣学科带头人。在省、市各项学科竞赛和文体活动中,我区学生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广泛开展文化活动和文化保护,《晋祠庙会》、《晋源风火流星》被省市确定为第二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举办了“2007年晋源区新城广场文化消夏晚会活动周”、“八一”专场演出、“同一首歌”走进太原等文艺表演,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绩突出,全区共有99090人参加,参合率92.44%,参合人数比2006年增加12185人,共筹集合作医疗基金547.48万元,筹资总额比2006年净增182.48万元,同比增长50%。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区、镇(街道)、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得到发展和巩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明显,全区新生儿五苗接种率达96%以上。对适龄儿童进行了2轮10579人次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接种流脑疫苗8383人次。加快农村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资50万元资金为全区83个农村卫生所配置医疗设备, 改善农村办医条件,75个村卫生所达标,占全区村卫生所总数的90.36%,其中12个省重点村和7个试点村全部达标。 七、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新晋祠路改造、迎宾大道竣工通车,七三公路东关至乱石滩段全面完工,农村公路建设完成道路硬化34.43公里。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开展了大气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百日行动,积极调整燃料结构,大力遏制扬尘污染,累计清理煤堆、料堆等330多万吨,取缔集煤场100余个,有效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全区建成垃圾中转站3处,约45%的村建立了专门的垃圾清运队伍。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的市容环卫管理网络新格局基本形成,全区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加强生态建设,开展了建区以来最大规模的绿化工程,植树63.5万余株,荒山造林6400余亩,三北防护林四期封山育林12000亩。通道绿化、环城林带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全面完成。 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健全,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坚定不移地实施煤炭产业退出计划,全区煤矿总数由59座降为28座。大力改造、提升造纸、化工等传统产业,能耗降低,效益提高。坚决取缔、关闭、淘汰污染严重企业和生产设施,对全区内污染的土小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积极实施“绿色高压线”,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7.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平均耗水量下降25.5%,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7.9%,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下降5.3%,取缔小炼钢5家,石灰窑55座,新创建了1平方公里的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