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双滦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交通运输和邮政、通讯 全区道路交通状况进一步改善。北环路项目总投资1.65亿元,长34.5公里,已经全面建成顺利通车。全区公路养护里程达55.75公里,争取干线公路养护资金252万元,公路绿化工程资金7.7万元。年末全区共有营运车辆771辆,其中货运车597辆,客车58辆,出租车116辆。全年交通运输业实现总产出2.47亿元,比上年增长30%,完成税收收入0.307亿元,比上年增长3.9%,交通运输业完成增加值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15%。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187万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邮政业395万元,移动电信服务业5792万元,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2.16万户,比上年减少3000户,移动电话用户5.4万户,比上年增加1.24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6746户,比上年增加3134户。 七、金融和保险业 各项存贷款余额快速增长。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9.1亿元,增长17.4%,比年初增加5.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4亿元,增长26.6%,比年初增加4.9亿元,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9.57亿元,增长32%,比年初增加1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贷款余额4.42亿元,增长14.2%,比年初增加0.56亿元, 保险业平稳发展。财产保险公司承保数量15525件,保费收入1302万元,赔付1185起,赔付金额1188万元,人寿保险公司承保数量3585件,保费收入1890万元,赔付685起,赔付金额56.5万元。 八、教育、卫生 教育事业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开工建设高标准实验小学和幼儿园;落实资金154万元,免除全区4800名中小学生学杂费和住宿费。年末全区共有中、小学19所,其中初中2所,高中1所,小学16所;全部在校学生15236人,其中初中3258人,高中5032人,小学6946人;全部专任教师888人,其中初中188人,高中323人,小学377人。全区各部门办幼儿园15所,在园幼儿2524人。 卫生事业投资140万元改善了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设立惠民病房和惠民病床,落实“一免三减”优惠政策;投入资金33万元,为农村9400名已婚育龄妇女免费开展生殖健康检查,计生家庭奖励救助制度和补助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工作得到落实。年末全区卫生机构9个,床位数275张,卫生工作人员267人,卫生技术人员200人,其中医生102人。 九、城市建设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经营、高效能管理”的思路,推进城市建设由抓速度向抓品位转变,以“两连两改一打造”工程为重点,投资10.9亿元,实施下店子、三岔口、应营子和滦河北岸四片连动开发;新投入资金3720万元,建成老年公寓、残疾人康复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完成牦牛河综合治理、老街巷改造、街心公园、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安装、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三期工程和自来水扩容工程,使城区面貌明显改观;不断深化“经营城市”的理念,土地资源、城市公共资产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为拓展财源创出了新路;开展依法整治违法建筑工作,城区建设秩序得以改善。全区建城区面积扩大到17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58%,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0%,新增供热面积10万平方米,新增供水面积14万平方米。城区功能的日益完善,为打造山水宜居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平稳增长,年末全区总户数45060户,总人口120800人(包含陈栅子乡),总人口中男性63161人,女性57639人,农业人口46661人,非农业人口74139人,全年累计出生人口1291人,其中男650人,女641人,死亡人口40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59‰,比上年增加0.4个千分点,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7.65%。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76元,增长19.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260元,增长35.5%,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67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3751元,增长19.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69元,同比降低10%,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20.86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出资633万元,为6568名城镇人口和218名农村特困户落实了低保政策;下拨救灾粮 6吨、救灾款42万元,保障了4620名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2007年建立了农民养老补贴制度,出台了《双滦区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为1052人,发放失地农民养老补助79万元;出资480万元,解决了区属国有改制企业的医疗保险问题。 注: 1、公报公布的生产总值、产业增加值为市统计局最终核定数据。 2、公报中GDP、产业增加值、产值等指标绝对额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全区总人口取自公安局户籍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取自计生育局。 4、部分指标数值、增速由相关部门提供。部分数据为参考数据,最终认定数据以统计局编制的2008年统计提要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