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双滦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3 承德市双滦区统计局

七、交通运输和邮政、通讯

全区道路交通状况进一步改善。投资1193万元完成了滦河大街改造工程,投资256万元完成了宫兰线乡道3公里,村级路9.2公里改建工程。积极办理承围支线改造项目前期手续。全区公路养护里程达55.75公里,争取干线公路养护资金227万元,公路绿化工程资金68万元。年末全区共有营运车辆811辆,其中货运车630辆,客车61辆,出租车120辆。全年交通运输业实现总产出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 %,完成营业税收0.17亿元,比上年增长32.8%,交通运输业完成增加值0.88亿元,比上年增长1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14.8%。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340万元,比上年增长21.9%,其中邮政业303万元,移动电信服务业5037万元,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2.46万户,比上年减少758户,移动电话用户4.16万户,比上年增加1.32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3612户,比上年增加1353户。

八、金融和保险业

各项存贷款余额快速增长。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3.3亿元,增长40.2%,比年初增加9.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48亿元,比年初增加3.4亿元,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7.57亿元,增长33%,比年初增加9.35亿元。

保险业平稳发展。财产保险公司承保数量8577件,保费收入1161.4万元,赔付712起,赔付金额650.7万元,人寿保险公司承保数量13226件,保费收入1181万元,赔付646起,赔付金额79.5万元。

九、广播电视、教育、卫生

围绕全区加快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求突破这一主题,广泛宣传发展成就,集中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例,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市“两台”播发新闻395条、专题45部、省电视台新闻16篇、国家台新闻2篇,开办了“视野、双滦新闻、农村普法、科普大蓬车”4个专栏,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全年电视节目播出时间12045小时。全区有线电视用户达18026户,比上年增加2513户。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办学条件大大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通过实施教育资源整合,将大庙和偏桥子两所中学合并到三、四中,投资3000多万元,实验中学艺术楼、三中宿舍楼和四中综合楼工程如期竣工投入使用;中考创建区以来最好成绩,500分以上达113人,首次超过百人;高考成绩实现了新突破,二本以上上线262人,比上年增加97人,上线率11.5%。年末全区共有中、小学20所,其中初中3所,高中1所,小学16所;全部在校学生15363人,其中初中2993人,高中5452人,小学6918人;全部专任教师922人,其中初中203人,高中346人,小学373人。全区各部门办幼儿园27所,在园幼儿2288人。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完成了相关制度改革,撤销了卫生防疫站,新成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区医院龙头作用得到更好体现,疾病控制中心和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网络建设以及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顺利进行。群众就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区卫生机构8个,床位数289张,卫生技术人员217人,其中医生105人。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坚持高起点规划,进一步细化了城市发展详规。投资5620万完成了城区及公路两侧绿化,滦河大集搬迁以及街心公园、新水公园、滦河大街拓宽等工程。全区呈现出城绿、街美、路洁、灯亮的景象,投资4.8亿元完成了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的东方比华利庄园、山水文苑、荣信花园等12个小区建设。全区城区面积拓展到15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提高到64%,人均住房面积提高到24.9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29.9平方米,日供水能力达2万立方米/日,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110万平方米。坚持高水平管理,不断加大城市管理监察力度,全年共审批办理各类牌匾证件158份,规范店外经营215家,购置果皮箱300个。注重环卫,净化城区环境,全年累计清扫道路5800多万平方米,清运各种垃圾2.3万多吨,做到辖区内垃圾日产日清,无乱堆乱放现象。

环境监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20人次,检查排查61家企业,查处违法企业4家,罚款1.6万元,并对11家企业下达限期治理通知书。2006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为:COD排量769吨/年,氨氮排放量48吨/年,工业粉尘3752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3.2万吨/年,烟尘排放量1.8万吨/年,工业固废排放量370万吨/年。部分污染物排放量呈上升趋势,环保压力加大,应引起有关部门关注。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平稳增长,年末全区总户数44344户,总人口106313人,比上年增加2144人,总人口中男性54977人,女性51336人,农业人口40272人,比上年增加671人,非农业人口66041人,比上年增加1473人,全年累计出生人口744人,死亡人口37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19‰,比上年增加0.74个千分点,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8.07%。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40元,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095元,增长6.6%,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5.88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3133元,增长1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764元,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21.68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医疗保险扩面渠道不断拓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顺利展开,失业保险面不断扩大,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本年新增扩面85人,参保人员总数达到642人,失业保险扩面532人,参保总人数1778人,农村养老保险扩面80人,参保总人数524人,医疗保险扩面820人,参保人员总数达4087人。“低保”工作和最低住房保障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社会救助能力进一步加强。年末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6424人,累计发放低保金508万元;累计发放住房保障金54万元,238户实现了最低住房保障,农村低保工作首次在全区展开,46户低保对象得到了生活保障;老年公寓、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主体已完工,明年将竣工投入使用。

注:

1、公报公布的生产总值、产业增加值是初步核算数。

2、公报中GDP、产业增加值、产值等指标绝对额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全区总人口取自公安局户籍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取自计划生育。

4、部分指标数值、增速由相关部门提供。部分数据为参考数据,最终认定数据以统计局编制的2006年统计提要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