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岱岳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2 泰安市岱岳区统计局

旅游业发展迅速。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119万人次,增长15%,实现旅游收入5088万元,增长21%。截至目前,全区已发展旅行社10家、星级宾馆2家、旅游定点饭店2家。

六、国内贸易与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6年,全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41545万元,比上年增长16.01%。批零业、餐饮业均保持旺销。全区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38.8亿元,比上年增长17.6%。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1%。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29.7亿元,同比增长14.07%,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6.09亿元,同比增长14.68%,其总量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8%。

对外贸易较快发展。全区完成进出口总值9730万美元,其中出口8493万美元,增长97%。

利用外资高速增长。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额170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5%。实际利用外资13010万美元,增长73%。

对外劳务合作形势良好。全年签订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5837万美元,完成营业额5009万美元,外派各类劳务和研修生1916人次,期末在外人员2911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4%、38%、41 %和9%。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区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6026万元,比上年增长14.09%,其中各项税收18663万元,增长37.3%,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1.7%,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增值税和营业税分别增长23.58%和27.2%。国、地两税实现收入16482万元,其中,国税4956万元,地税11526万元,分别增长33.6%和30.4%。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重点事业发展得到保证。全区地方财政支出53081万元,增长14%。 其中,科技三费583万元,增长114.3%;卫生事业费3820万元,增长112.8%。

金融业健康运行。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55.97亿元,比年初增长17.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4.68亿元,增长12.2%;各项贷款余额为35.26亿元,可比口径比年初增长23.6%

保险业务继续扩大。全区实现保险费收入6351万元,同比增长7.7%。其中寿险实现4850万元,同比增长17.7%;财险实现1501万元,同比增长2.1%。

八、科技、名牌和环保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新认定区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9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开发各类高新技术产品64个,其中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个。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  99771万元,比上年增长55%,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62%,提高2.01个百分点。

大力组织实施名牌战略。“泰山”牌纸面石膏板荣获中国名牌称号,“泰衡”牌台秤、“盛科”牌纳米碳酸钙、“山口”牌酿造食醋荣获“山东名牌产品”称号,“东岳”牌板栗、良庄的“泰绿”牌马铃薯、房村镇的“泰山珍珠”牌番茄荣获“山东名牌农产品”称号。截至目前,全区已拥有1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山东名牌产品、3个山东名牌农产品。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全区取得专利213件,申报市级科技成果奖6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项,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6项。示范推广了小麦、玉米等良种21个,全区农作物良种率达到96%以上,有20件农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证书,16件农产品获绿色产品证书。

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2006年,全区环境污染治理总投资6350万元,全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7.5%,工业废气处理率100%,二氧化硫达标率90.61%,工业烟尘达标率90.31%,粉尘达标率92%,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100%。全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同期分别下降了3.3018%、6.002%、5.063%。COD略有增长,但总量控制在市政府确定的控制指标之内。

九、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全区35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75万人;121所小学在校学生5.43万人。全区小学入学率100%、及格率100%,初中入学率100%;中考成绩居全市上游水平,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到了2543人,应届本科上线人数比上年增加5%,重点本科上线人数比上年增加6%;我区在全市教学成绩综合评估中名列第三位。

文化、广电事业欣欣向荣。2006年6月,大汶口遗址、齐长城遗址、徂徕山革命遗址、萧大亨墓地石刻等四个保护利用类公益文化项目代表我区参加了2006年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其中大汶口遗址和齐长城遗址两个保护利用项目,被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文化产业参展项目。9月,我区被省文化厅列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单位,文化部在满装镇召开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工作现场会”。10月,我区的“泰安白菜、七月十五放河灯、范镇油酥火烧”被推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区有艺术表演场所3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个。截至2006年底,全区有档案馆1个。全区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全区广播电台平均日播音时间18小时,电视台平均周播时间达38.5小时。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99%、96%。

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全区拥有卫生机构22所,其中,医院1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皮肤病防治机构1所,卫生院18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开放床位1174张,全区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466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686人,护士412人。

体育事业成果丰硕。2006年,我区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取得2枚金牌,在山东省第21届运动会上,我区输送的运动员有66人参加了比赛,取得金牌9枚、银牌2枚、铜牌3枚的好成绩,受到了市政府表彰。我区代表队在2006年第二十届全民健身暨登泰山国际比赛中获团体总分第1名。全年体育彩票发行额400万元。

十、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全区年末总户数28.4万户,总人口97.55万人,其中男性49.3万人,女性48.24万人,男女性别比为50.5:49.5。年内,全区出生7880人,人口出生率8.1‰;死亡6404人,死亡率6.6‰;人口自然增加1476人,自然增长率1.5‰。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2006年,全区在岗职工35939人,下降2.1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141元,比上年增长9.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30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26元,增长14.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农村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1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