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维扬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全年工作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 2002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62517万元,比上年增长13.0%,增幅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30万元,下降1.7%;第二产业增加值98743万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51944万元,增长12.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317元,增长11.1%。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比例由上年的8.4:59.4:32.2调整为7.3:60.7:32.0。 财政收支状况较好。全区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达21292万元,比上年增长30.2%,财政支出9917万元,增长16.5%。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13.1%,超过全市3.2个百分点,比去年提高1.7个百分点。 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规模偏小,产品档次偏低,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偏少,企业竞争能力偏弱,农民增收渠道不宽,经济增长的基础不够牢固。 二、农林牧渔业 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土地的征用,全区耕地面积大幅减少。2002年,全区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0910亩,比上年减少3367亩。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1942亩,减少7318亩,粮食产量11441吨,下降18.1%;油料作物种植面积5670亩,减少129亩,产量680吨,下降5.9%;蔬菜种植面积19345亩,增加1285亩,产量40976吨,与上年持平;花木产值3463万元,增长49.8%;茶叶产量86吨;全年生猪饲养量105508头,下降2.9%,生猪出栏86924头,下降1.3%。农业总产值24690万元,增长3.3%,其中,种植业产值11092万元,下降8.0%,林业产值2660万元,畜牧业产值9035万元,渔业产值1903万元。 顺利实现了30个农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大力发展规模经济,培植了百亩蟹苗繁育基地及百亩葡萄园、千亩花木带、随缘百万盆杜鹃花生产基地等一批特色龙头企业。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490178万元,比上年增长18.7%,工业增加值89982万元,增长15.8%;全部工业销售收入460623万元,增长16.3%;利税总额20740万元,增长14.2%,其中,利润总额10718万元,增长24.6%。 规模工业支撑作用明显。2002年,全区53家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73076万元,增长19.9%,比全部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快1.2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为55.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产销衔接较好,产销率达94.44%;规模工业销售收入259340万元,增长19.4%;利税总额9711万元,增长6.7%,其中,利润总额4401万元,增长36.1%。 建筑业加快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5473万元,比上年增长14.1%,建筑业增加值8761万元,增长14.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72180万元,比上年增长45.3%,增速居全市第一位。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000万元,增长0.5%,房地产投资23408万元,增长4.81%,城镇投资1075万元,下降9.3%,农村投资42457万元,增长102.3%。农业项目投入1163万元,工业技改投入39730万元,增长106.2%,服务业投入19112万元。 园区建设迈出大步。总面积9.67平方公里的江阳工业园总体规划获市政府批准,并取得项目审批权。投入近2亿元,完成启动区近3平方公里的“六通一平”,创业园4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顺利建成并基本租售。 规划建设力度加大。编制完成了3个集镇体系规划和27个中心村建设规划,完成了江阳工业园、四望亭西路、维扬广场等规划的编制、选址工作。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扬天路、西北绕城公路、扬菱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共搬迁居民户1500多户,拆迁各类建筑物50多万平方米,完成了26条小街巷翻建,投入200多万元新建、改造城市公厕、垃圾房等一批环卫设施,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五、贸易餐饮业 国内贸易平稳增长。全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1683万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95064万元,增长9.9%,餐饮业7408万元,增长12.8%;全年市场成交额8.3亿元,其中,亿元市场成交额3.65亿元。 六、外向型经济 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区新办三资企业23家,合同利用外资429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14.4%;实际利用外资1606.99万美元,增长179.5%。2002年全区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为前五年之和。全年完成自营出口7530.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5%。 七、科技、文化教育、卫生 2002年,全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6.8%,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34%,获批省以上各类计划项目7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3个,实施区级科技计划26项,共组建产学研联合体3家,新批民营科技型企业3家。 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整合教育资源,改革办学体制,批准组建了梅苑双语学校、新东方中学等公有民营和民办学校。双桥实验小学顺利创成省级实验小学。 成立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乡镇卫生保健所,三级预防保健网络进一步完善,85%的村卫生室达甲级标准,农村改水、改厕和血防、传染病防治等投入力度加大,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深入。 八、环境保护 2002年,全区积极参与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为扬州市“三创”夺“三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通过“三创”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改善城乡环境,增强环保意识。2002年建成1个生态村,累计建成2个生态村。全区对10家A类、210家B类单位开展了排污申报登记年审。平山茶场的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正式启动,进展良好。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2年末,全区总人口198070人,比上年增长2.8%,其中:农业人口51476人,减少0.5%。全年出生人口1497人,人口出生率为7.56‰;死亡772人,死亡率3.9‰;人口自然增长率3.66‰。农民人均纯收入5285元,总量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增长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33元,增长12.6%。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区、乡镇机关事业单位115家2050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开发就业岗位,全年安置城镇失业人员1296人,政府购买岗位安置特困失业人员19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2%。认真落实帮扶困难群体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