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3-26 济南市统计局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较快发展。2009年,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200亿元,增长18.6%。实现出口总额3.66亿美元,增长22.4%。全部税收67.0亿元,增长153.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亿元,增长36.6%。固定资产投资148.5亿元,增长44.6%。引进各类投资项目198个,其中过亿元项目23个。新签合同利用外资项目18项,实际使用外资1.57亿美元,增长29.9%。组织企业实施各类科技项目立项161项,其中实施省级自主创新重大专项成果转化7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6家,累计达到110家;新批准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累计达到65家;新引进软件业企业60家;新引进服务外包企业5家,累计达到45家,实现服务外包收入8000万美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各类文化事业协调发展。2009年,年末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4个;文化馆(站)及群众艺术馆145个;电影院9家,放映10.63万场,观众214.95万人次。博物馆10个;档案馆14个;公共图书馆12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156处,其中国家级12处。全年出版报纸14.61亿份,各类杂志0.79亿册,图书2.33亿册。年末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分别为100%和99.97%,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38.58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8.85万户,增长34.70%。

卫生事业发展良好。2009年,积极有效应对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扎实推进“卫生强基工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发展到222个,村卫生室2772个。年末拥有卫生机构5163个,其中医院199个。卫生机构床位30940张,其中医院床位23651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7724人,增长8.6%;执业(助理)医师16499人,增长11.5%。每千人拥有病床5.13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73人。

体育竞技取得新的成果。济南运动员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54枚,银牌116枚,其中:在世界级比赛中获金牌6枚,银牌3枚;在洲际比赛中获金牌12枚,银牌2枚;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17枚,银牌10枚,铜牌12枚。全民健身设施299.4万平方米。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功能形象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二环东路高架路、奥体中路、经十西路等一批重点道路建成通车,舜耕路南段、顺河西街、玉函路等市区主要道路整修改造相继竣工。奥体文博片区初具规模,西客站片区规划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东部和西部城区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打开。小清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及工商河、东泺河等市区河道治理竣工,全运场馆工程、大明湖扩建改造和护城河西线通航工程等完成,打造一批新的泉城特色标志区。2009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336.4平方公里,增加10.4平方公里,增长3.2%。城市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累计分别达到4300公里、6100万平方米。加强燕翅山等地质灾害治理,完成58座破损山体整治,园林绿地面积达到1330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36.5%,提高0.86个百分点。路灯11.35万盏,增长21.0%,增加1.97万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0平方米,增长2.2%。道路建设总投资70亿元,增长9.4%;当年新开工建设道路38.0公里。新增公交车415部,其中新能源环保车100部,开通6条大运量BRT公交线。机扫保洁率达62%,提高7个百分点。垃圾日处理能力由2600吨提高到2900吨,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

城市公用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管道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供气量分别达到4200亿立方米、9万吨和3.1亿立方米。集中供热面积6000万平方米,增长8.8%;集中供热管道长度1800公里,增长23.3%。城市用气普及率和集中供热普及率分别达到96%和46%。自来水供水量2.8亿吨,增长2.1%。

环境质量总体稳定。2009年,济南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平均浓度0.05毫克/立方米,下降3.80%;二氧化氮平均浓度0.025毫克/立方米,增长13.60%;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0.123毫克/立方米,下降2.40%。空气良好以上天数295天,占监测总天数的80.82%,与上年持平。地下水水质良好;黄河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水库水质保持稳定;小清河源头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出境断面主要污染物浓度下降,水体水质明显改善;大明湖水质呈现轻度富养化状态,水质较上年有所改善。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9.1分贝,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适用于交通干线两侧的4类区域标准;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4.1分贝,达到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1类区域标准。

十二、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事业

社会保险进一步完善。2009年,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6.58万人,增加8.5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3.19万人,增加10.8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3.02万人,增加4.2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16.65万人,增加12.7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6.14万人,增加5.11万人。

社会保障力度加大。2009年,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达2.7万户、6.1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及各类补贴1.37亿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达4.2万户,7.3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及各类补贴0.54亿元。

残疾人事业继续发展。“我的兄弟姐妹”康复救助取得新成绩,康复救助贫困残疾儿童800余名;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5000例;结合“社区康复年”活动的开展,配发辅助器具21300件。投资1040万元为65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了“安居”工程;投资150万元为10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了“一建三改”工程。筹资158.8万元,对1015名贫困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子女进行了救助;新建28家“我的兄弟姐妹”扶贫开发基地,辐射带动862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脱贫;通过各种方式安置1677名残疾人实现就业。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

人口数量保持低速均衡增长。2009年,年末户籍总人口603.27万人,下降1.18‰(注11)。男女性别比例99.75:100。全年人口出生率9.39‰,下降0.47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6.78‰,上升0.1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61‰,下降0.65个千分点。人口机械增长率下降4.02‰,回升0.98个千分点。年末常住人口667.85万人,增加5.16万人,增长7.79‰。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09年,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72.25万人,增长1.33%。安置就业再就业14.84万人次,比上年多安置0.42万人次,增长2.91%,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6.98万人次,增长10.48%。城镇登记失业率3.90%,提高0.47个百分点。全年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29396元,增长8.7%。其中:中央属单位人均44779元,增长12.4%;省属单位人均48863元,增长16.7%;市及市以下和其他单位人均24056元,增长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