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八、财政、金融 全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68.1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1.50亿元,增长13.1%,增幅比2008年下降11.9个百分点。税收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2.2%,比2008年下降8.5个百分点。6项主要税种呈现出“二升四降”态势。其中,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分别比上年增长27.4%和10.6%,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资源税分别比上年下降19.0%、32.6%、13.3%和20.1%。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累计完成85.56亿元,增长30.9%。重点支出和法定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全年全市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26%;教育、科技、农林水支出分别增长18.3%、11.8%和15.3%,均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全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救济、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支出分别比2008年增长40.1%、84.9%、75.2%和12.2%。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08.91亿元,比年初增加87.06亿元,增长20.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1.99亿元,比年初增加47.50亿元,增长16.1%。年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4.28亿元,比年初增加49.85亿元,增长23.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24.30亿元,比年初增加7.7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96.57亿元,比年初增加22.41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14302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43102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5.80万人,普通初中在校学生9.98万人,小学在校学生18.65万人。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和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了100%。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全年专利申请数417件。共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75项,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5家,通过认定2家。开展了2009年度科技成果评审工作,有21项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2项。在省级2009年度科技成果评审中有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年末全市技术监督系统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9个。全年监督检验工业产品31种455批次,整治重点食品企业20家,完成计量合格确认13家,完成食品标签认可9家,完成锅炉定检226台,电梯定检212台,压力容器定检390台,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总体受检率达90%。 年末全市共有天气观测站4个,雷达站2个,卫星云图接收站4个,气象公益服务站5个,气象信息电话自动答讯服务系统4套,电视气象服务系统7套,全要素自动气象站4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12个,单要素自动气象站76个,适时进行人工增雨123次,增雪作业4次,消雹防雹作业6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个,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5个。全市有4座博物馆、纪念馆实现了免费向公众开放。年末全市有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教育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5座。年末有线电视用户21.71万户,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5.77%,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6.7%。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3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2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个,卫生监督检验所6个。卫生机构病床床位8331张,其中医院、卫生院8065张。卫生技术人员939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960人,注册护士3100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技术人员283人,卫生监督检验所卫生技术人员134人。农村乡(镇)卫生院75个,床位2301张,卫生技术人员2007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人数比上年增长2.57%,参合率97.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全年共举办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1812次,组队参加省及省级以上比赛12次,获金牌14枚。举办市级比赛21次,体育馆举办一定规模的体育比赛和大型活动27次,选拔市级苗子运动员350名。87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成交付使用。全年销售体育彩票9665.2万元。 9月21日—27日期间举办的三门峡市第六届运动会,共有78个代表团4684名运动员参赛。本届运动会共设25个大项519个小项(与五运会相比增加了6个项目),设金牌575枚,总分12694分。参加大会的裁判员574名,工作人员250名,参加开幕式的演职人员1400余名,总人数达6908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总人口224.02万人,常住人口222.9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03万人,出生率9.06‰;死亡人口1.11万人,死亡率4.95‰;自然变动净增人口0.92万人,自然增长率4.11‰。全市城镇化率45.40%,比上年提高1.50个百分点。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45.5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74.19元,实际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69.8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882.7元,实际增长12.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8%,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2%。 全年共为4.68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了基本养老保险金,发放率达100%。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08万人,其中参加企业养老保险24.31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9.0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2.71万人。 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8012.5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有44249人。全年发放农村低保金6251.9万元,农村低保对象86341人。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851.5万元,救助4194人。 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72家,福利单位床位数4034张,收养3610人。其中收养性社会福利院1家,床位100张,收养100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37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4个。全年销售福利彩票9520万元。 十二、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年末已发现的矿种有66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金属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39种,水气矿产2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34种,已开发利用的矿产37种。 年末全市共有各级环保机构29个, 环保系统从业人员710人。其中,环境监测站6个,环境监测人员169人。全年环评审批项目124项,环评审批率达100 %;辖区内当年已投产的审批权限内的建设项目共34项,经过环保“三同时”验收检测,污染物排放均达到国家有关标准要求,达标排放率为100%。全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5%,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99.8%,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49.8分贝。全市6个污水处理厂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率达5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