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33.5 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折纯) 万吨 68.0 -8.0 氮肥(折含N 100%) 万吨 67.8 -8.1 塑料制品 万吨 15.7 77.9 水泥 万吨 30.1 1.5 砖(折标准砖) 亿块 23.7 81.9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220.00亿元,比上年增长7.6%;利润153.94亿元,增长5.9%;利税188.31亿元,增长5.8%。分经济类型看,公有制工业利润17.79亿元,下降3.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利润6.03亿元,下降11.2%;集体及集体控股工业利润11.76亿元,增长1.6%;非公有制工业利润136.15亿元,增长7.2%。分行业看,36个行业大类中利润总额居前5位的行业为:农副食品加工业41.66亿元,增长12.6%;食品制造业35.56亿元,增长5.4%;饮料制造业12.04亿元,增长3.4%;造纸及纸制品业10.20亿元,下降5.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9.28亿元,下降5.4%。 全年全社会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4.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4亿元,比上年增长 31.4%,增幅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283.5亿元,增长32.7%,回落0.9个百分点;农村投资40.4亿元,增长22.8%,增幅提高4.7个百分点。 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4.3亿元,增长30.2 %;第二产业投资199.3亿元,增长26.5%;第三产业投资80亿元,增长51.7%。工业投资199.3亿元,增长26.5%,其中食品工业投资 49.6 亿元,增长7.8%;化学工业投资21亿元,下降3.7%;纺织工业投资17.8亿元,增长0.1 %;建材工业投资22亿元,下降8.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0亿元,增长266.6%;教育投资3.7亿元,增长23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3.3亿元,增长760.4%。城镇民间投资218.6亿元,增长25.3%,所占比重为77.1%。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6.5亿元,比上年下降6.8%。其中住宅投资14.4亿元,下降7.4%。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88.8万平方米,下降18.2%,其中住宅172.4万平方米,增长20.2%。商品房屋销售面积76.8万平方米,下降10.6%。 全市82个重点项目投资110.1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8.2%。华电2*300万千瓦热电、漯河卷烟厂技术改造、河南宏伟置业标准厂房建设、河南叮当牛食品二期扩建、河南万顺科技医药包装材料生产、宗申集团机械制造、漯河天阳供热集中供热一期热网、奥克啤酒小麦芽生产线项目等项目实现竣工投产或一期投产。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21.9亿元,增长20.0%;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64.4亿元,增长15.9 %。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49.0亿元,增长18.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 33.7亿元,增长19.9 %;其他行业零售额3.5亿元,增长 21.3%。 全年进出口总额2807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1.5%。其中,出口总额11597.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2.3 %;进口总额16476.7万美元,增长34.8%。 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0家。合同利用外资26942万美元,增长32.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4974万美元,增长8.1 %。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货运量3106万吨,比上年增长45.8%;货物周转量429144万吨公里,增长26.0%。客运量3063万人,增长15.9%;旅客周转量267084万人公里,增长25.6%。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邮政业务1.3亿元,增长34.2%;电信业务28.5亿元,增长9.9%。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94.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1%;旅游总收入12.6亿元,增长 17.4 %。接待入境游客5389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29.2万美元。全市有4A级旅游景区1 处,3A级旅游景区1处。星级酒店8家,旅行社37家。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4亿元,比上年增长6.3%;一般预算支出58.7亿元,增长30.7%。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353.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2.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6.0亿元,增长15.7%。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247.4亿元,增长19.9%。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5.9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2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3.7亿元。全年赔款及给付3.8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1.3亿元,人身险赔付2.5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0.85万人,在校生2.39万人,毕业生0.72万人。普通高中招生1.58万人,在校生5.47万人,毕业生2.06万人。初中学校招生3.44万人,在校生10.81万 人,毕业生3.77万人。普通小学招生3.81万人,在校生21.84万人,毕业生3.69万人。 全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7亿元,比上年增长3%。2009年末全市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37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242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全年共取得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取得市级科技进步奖86项。全年申请专利351件,授权专利253件,分别增长20.2%和66.4%。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97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970万元。 年末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 5个,其中市以上质量监督检验机构3个。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110家,比上年增长8%。全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4个;河南省名牌产品26个。全市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3个,新规定、修订地方标准4项。全市卫星云图接收站点1个,电视天气预报制作服务系统1个。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4个,群众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4个,国家综合档案馆6个,专业档案馆1个。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7项),有5个项目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播电台5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5 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台4座,教育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3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5.4万户。全年出版报纸1103万份。 2009年末共有卫生机构10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7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病床床位778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7070张。卫生技术人员888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248人,注册护士2855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6个,卫生技术人员502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6个,卫生技术人员140人。农村乡镇卫生院50个,床位1953张,卫生技术人员1985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195.85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