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2)
民间投资十分活跃 。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阿图什民间投资日趋活跃,投资比重不断上升,成为推动全市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2006年,我市全社会投资中民间投资23239万元,增长52.86%,比同期全社会投资增速快2.5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2005年的40.6%、上升到43.15%。 施工项目个数明显增多。2006年,共有投资施工项目81个,同比增加47个,增长1.38倍,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34个,增加20个,增长1.42倍;实现投产项目44个,增加18个,增长1倍。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加快,是全市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建的抗震安居工程完成投资12700万元,草料基地及低产田改造工程完成投资795万元,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完成投资12242万元,州人民医院外科住院楼完成投资2000万元,阿图什市四中、实验小学、州三中学等教学楼、食堂、宿舍、绿化工程完成投资2538万元, 促进了我市教育整体效益和水平的提高。仅此几项重点项目就完成投资30275万元,占全部投资的56.21%,为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度增长奠定了基础。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继续发展, 电信业发展迅速,网络建设日益完善,整体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为我市经济建设提供了保障。全年铁路货物运量为3.8万吨;公路货运量为180万吨。铁路旅客量达4.27万人;公路客运量达202万人;境内铁路营业里程为150公里;境内等级公路里程未900公里;境内高速公路里程为30公里;民用汽车为7704辆,比上年增长14.99%,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为4285辆,比上年增长9.26%; 邮电通讯事业快速发展。全市邮政局所数10个;邮政业务收入为913万元,比上年增长11.89%;电信业务收入为3750万元,比上年增长12.6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65万户,增长30.79%;移动电话用户56150户,增长22.20%;邮电系统的互联网络用户达4580户,比上年增长1.1倍。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需求稳步增长。假日经济火爆。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促进了消费的增加,对消费品市场产生了有效的拉动作用。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593.8万元,比上年增长15.73%。城市零售额26222.4万元,增长16.10%;农村零售额1371.4万元,增长9.08%。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为25585万元,增长15.47%;住宿和餐饮业1691.8万元,增长22.36%;其他行业310.7万元,增长4.44%。 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2006年进出口贸易总额1177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1倍。出口总额636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5倍;进口总额5411万美元,增长45.93%。 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今年以来,在市党委、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各级部门强化工作措施,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采取土地优先使用、减免税收等政策,降低各种收费标准,积极引进省内、省外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到我市投资,招商引资工作呈现新气象。据统计,2006年外商直接投资我市的项目1个,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0万美元。全市累计实施招商引资执行项目43个,累计实际到位资金18227万元,占项目总到位资金的39.63%。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金融形势稳定对经济支持力度继续加大。各级财税部门加大征管力度,狠挖增收潜力,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快速增长。2006年,我市地方财政收入4841万元,同比增长3.48% ,其中:增值税451万元,同比增长19.3%;营业税1914万元,同比下降3.58%;企业所得税55万元,同比增长77.4%;城市维护建设税191万元,同比增长5.52%。地方财政支出38080万元,同比增长17.71% ,其中:农业支出291万元,同比增长5.9%;城市维护费1441万元,同比下降1.57%;教育支出9592万元,同比增长15.93% ;医疗卫生支出1315万元,同比下降8.17%;社会福利救济609万元,同比增长2.93倍;社会保障补助支出63万元,同比增长10.5%。 金融机构存款稳定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4159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542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52020万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公民投保意识增强。全年保费收入4254.6万元,比上年增长27.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70.3万元,增长37.7%,人寿险保费收入2584.3万元,增长21.33%。 八、文化、卫生 文化事业蒸蒸日上,利用各种文化设施阵地和三级网络,以广场文化为龙头,带动了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的全面展开,丰富活跃了我市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全市共有2个文艺表演团体,体育场馆2个,影剧院1个,图书馆2个,总藏书量13.16万册,群艺馆1个,文化馆2个。广播电视提高节目播出质量,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基本形成了城市与农村相结合,无线与有线并重的广播电视宣传传播网络,全市共有电影发行机构1个,拥有广播电台2 座,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疾病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卫生事业取得新进展,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乡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2006年末,医院、卫生院医生582人。全市共拥有医院、卫生院12个,病床床位1230张。 九、市政建设 市政建设成绩显著,城区建设如期推进,进一步完善了区内市政道路、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全年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1010万元;铺装实有城市道路面积112万平方米;排水管道总长度37公里;供水综合生产能力2.7万立方米/日;供水总量380万吨;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000吨,其中:家庭用量900吨;用液化气人口数53500人;全年用电量8737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3310万千瓦时,居民生活用电2707万千瓦时;园林绿地面积320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35公顷;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数55辆,客运总量为120万人次;年末实有出租汽车数为194辆,比去年增加84辆。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人口数为218251人, 其中:农业人口146575人,增长 1.19%,占总人口67.47%;非农业人口70676人,增长3.69%,占总人口32.53%。在总人口中,维吾尔族171512人,柯尔克孜族25197人,汉族19889人。人口出生率15.71‰,比上年下降0.7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13.67‰。 农牧民人均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全市农牧民人均收入达1720元,比上年增加47元,增长2.8%。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医疗、养老、低保、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网络化。2006年末,全市39608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6983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下人数30635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9742人。社区服务设施数18个,社会福利院数1个,社会福利院床位数80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