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永宁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9 银川市永宁县统计局

2005年,全县各族人民在区、市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区市重要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克服动物疫情、自然灾害、宏观调控等困难,围绕工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就业增加的目标,大力实施“兴工强县”战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取得新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壮大,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一、综合

经济总量: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74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2.85亿元,增长20.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82亿元,增长5.8%。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2:50:28调整到20:55:25,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3个百分点。2005年全县人均GDP为11451元。

图1“十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与增长速度

财政收支:财政收入增势良好。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13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全年一般预算收入8129万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增值税1806万元,增长49.1%;营业税2402万元,增长15.9%;企业所得税34万元,下降83.1%,个人所得税241万元,下降1.6%。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55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216万元,增长23.7%;行政管理费支出2366万元,增长34.3%;城市维护费支出811万元,增长22.9%。农业支出2207万元,增长53.7%。

劳动就业保持基本稳定。年末全县在岗职工18872人,比上年增长0.4%,其中国有经济在岗职工9062人,下降3.8%;集体在岗职工713人,下降3.5%;其他经济在岗职工9097人,增长5.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608元,比上年增长1.3%。全年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34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199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3.4%。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新成效,年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582人,发展劳务产业人数3.6万人,有组织地输出劳动力2034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一是经济总量偏小,财政实力相对薄弱,建设资金供求矛盾突出。二是工业群体规模小,带动作用、配套能力不强。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四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消费品市场发展缓慢。

二、农业

农业生产保持平稳。2005年农业实现增加值4.74亿元,比上年增长4.6%;完成农业总产值8.98亿元,增长6.7%。其中,农业产值5.68亿元,增长5.4%;畜牧业产值2.53亿元,增长7.8%。一年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自治区“五补一免”优惠政策,克服多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扶持农业生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8.96万亩,增长1.0%。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8.49万亩,下降1.3%;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44万亩,增长14.3%;蔬菜瓜类播种面积4.8万亩,增长21.7%;饲料饲草作物播种面积3.23万亩,增长10.1%。粮食产量在面积减少7440亩的情况下,达到24.18万吨,比上年减少4950吨,下降2.0%。蔬菜种植受市场、政策变化等因素影响,总产量达11.28万吨,增长31.0%,水果产量2.32万吨,增长8.2%。

图2“十五”时期粮食产量与增长速度

畜牧业发展迅速,对提升农林牧渔增加值、农民收入增幅贡献较突出。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8.2%,全年肉总产量1.42万吨,增长7.3%,牛奶产量2.96万吨,增长12.1%,禽蛋产量0.45万吨,下降2.1%。年末黄牛存栏40849头,同比增长10.6%,出栏25203头,同比增长14.6%;奶牛存栏20284头,增长26.7%;猪存栏56183头,下降4.5%,出栏79684头,增长7.4%,羊只存栏287493头,下降5.6%,出栏210778头,增长7.5%;家禽存栏70万只,增长3.9%,出栏151.8万只,增长7.8%。

水产养殖业稳步发展。水产品养殖面积1.39万亩,增长3.2%,水产品产量0.75万吨,增长2.8%。观光休闲渔业产值18.5万元,养渔农民人均纯收入4305元。

林业生产继续得到加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万亩,同比增长88.0%;幼林抚育作业面积2.22万亩,增长1.4%。四旁植树89万株,同比增长29.7%。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1.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农用大中型拖拉机1278台,比上年下降37.3%;农用小型拖拉机11766台,下降7.4%;农村用电量4323万千瓦小时,增长6.7%;化肥施用量(实物量)57990吨,增长5.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2.94万亩,增长1.7%。

乡镇企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3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实现利润2.11亿元,增长8.2%;上缴税金1.21亿元,增长13.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大力实施“兴工强县”战略,狠抓工业园区建设,全县工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增长。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31.6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实现工业增加值10.6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3.5亿元,增长37.2%,实现工业增加值8.6亿元,增长38.9%。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0.4%,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5.4%,提高4.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实现工业增加值3.79亿元。

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食品、医药、造纸、建材行业增长较快,四大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7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78.8%。在统计的18种主要产品中,有17种产品产量增长,增长面达94.4%。其中:增长较快的有化学原料药(94.4%)、高低压开关柜(86.5%)、乳制品(35.0%)、水泥(30.9%)、中成药(19.1%)、葡萄酒(13.7%)、机制纸(15.5%)。

工业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21.11亿元,增长63.6%。实现利税总额2.02亿元,增长642%,其中利润147亿元,增长90.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6.6%,比上年提高17.6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0.37%,提高1.58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4.2%,提高45.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59次;提高0.73次;全员劳动生产率102332元/人;提高48.5%,产品销售率91.2%,提高1.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逆指标)71.3%,下降8.5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7.5%,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