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开远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荣获“云南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称号、“云南省教育工作先进市”称号,被列为云南省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试点县(市)。全市有中小学校123所;有幼儿园24所,比上年新增2所,其中:农村幼儿园11所,比上年新增1所。小学116所,普通中学17所。有中等职业学校2所,高级技工学校1所。有教学点92个。幼儿园在园幼儿9486人,其中:农村幼儿园在园幼儿547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1%,毛入学率100.06%。全市共有在校学生46259人,比上年增长1.1%。其中,①小学在校学生26588人,比上年下降1.2%;②初中在校学生11369人,比上年增长2.1%;③高中在校学生3644人,比上年增长12.2%;④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962人,比上年下降7.6%;⑤高级技工学校在校学生2696人,比上年增长15.2%。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1.99%;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31%,毛入学率100.4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8.71%,比上年提高12.68个百分点;高考上线率81.4%。 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全市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1项,其中:部省级科技项目4项,州级科技项目2项,市级科技项目5项。科技创新有新成果,1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科技成果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科技成果荣获州级科技进步奖;评出10项市级科技进步奖,首次评出11项市级“农业创新奖”;全民科技意识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3个,影剧院2个,文艺表演团体803个,其中乡村文艺队778个,厂矿文艺队25个。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3.9万册。全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通电视率达100%。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9%和96.4%。有线电视入户率为78%。 各种文艺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开远市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合唱比赛暨第四届合唱艺术节、“开远之梦”大型人文情景剧和经典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专场演出。红河州“三亮泰和杯·星光耀红河”青年歌手大奖赛开远赛区选拔赛、2009年“搜星中国”第四届全国老中青少年文化艺术人才红河赛区选拔赛等国家、省、州级赛事。创作《回响》、《大爱无言》等大批歌曲、舞蹈、书画、奇石作品并分获国家、省、州级奖励。“开远之梦”童声合唱队获全国首届童声合唱电视大赛铜奖。《打谷场上》参加了2009年央视七台农民春节联欢晚会等4场国家、省级文艺演出,并再次荣获“云南省2008年度文化精品奖”。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泛开展,周末广场群众文艺活动热闹活跃,全年共演出24场,参加演出人员1万人次,观众达8万人次。全年放映电影2058场次,观众人数达42万人次。开展文艺辅导进城乡活动,在社区、农村推广普及《开远酒歌》,在城区广场举办健身舞、民族舞、交际舞等舞蹈培训。 卫生事业全面提升。医疗卫生资源基本实现全民覆盖,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各种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孕产妇实现免费分娩;启动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工程。年末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81个,比上年增加4个,其中:医院16个,门诊所(部)56个。有病床位2130张,比上年增加170张,增长0.1%;每万人拥有医院病床68张;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750人,其中医生815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7人。全市共设置村医疗点52个,有乡村医生208人,村级卫生所覆盖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不断提高,全市参合人数159866人,参合率达99.25%;大幅度提高新农合补偿报销比例,在住院报销比例与城镇医保实现同等待遇基础上,新农合门诊报销比例从50%提高到8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计补偿182268人次,补偿金额达2963万元。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成功举办开远市首届运动会,承办了2009“金立手机杯”中国围棋甲级联赛开远专场比赛、“云铜地产·都市时报杯”云南省第七届五人制足球赛开远赛区比赛。在各类体育大赛中,我市体育健儿取得了14枚金牌,11枚银牌,16枚铜牌的好成绩。残疾运动员在各类体育大赛中获得3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的优异成绩。 十一、生态环境 生态建设得到加强,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面山绿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加强城市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新型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地表水质较好,空气质量优良,区域环境噪声低,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状态。2009年,全市荒山荒地造林面积2667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2667公顷。新增封山育林面积333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2.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41%,工业废气处理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9.67%;园林绿化面积472.21公顷,绿化率达38.5%,人均绿化面积达19平方米。建成区面积19平方公里。全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环境质量保持国家三类水质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十二、人口、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人口: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3.55‰,年末常住人口为31.42万人,城镇人口19.64万人,城镇化率达62.5%。 就业:全市从业人员16.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8.6万人,第二产业从员人员3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3万人。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开发就业岗位6330个,安置就业及再就业5500人,就业率达7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 社保: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8689人,比上年增长2%,全年基本养老保险收入11022万元,比上年增长10.2%,支付基本养老保险金117124万元,比上年增长14.6%。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722人,比上年增长1.2%,全年基金收入120万元,比上年增长2倍,基金支出22万元,比上年减少12%。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8728人,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0950万元,比上年增长20%,支付医疗保险金9265万元,比上年增长3.4%。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9610人,比上年增长1.7%,征缴失业保险金额972万元,比上年减少34.2%,支付失业保险金额835万元,比上年增长2.2倍。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7892人,比上年增长18.3%;全年征缴工伤保险金额574万元,比上年增长32%;支付工伤保险金额302万元,比上年增长6%。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3290人,比上年增长6.6%;全年征缴生育保险金额252元,比上年增长7.2%;支付生育保险金额117万元,比上年增长1.7%。城乡低保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领取低保金人数达12.7万人次,发放低保金2157万元;养老保险金和失业救济金发放率达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