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新城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这一年中,全区各族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展区位优势,努力调整经济结构,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投资结构趋于合理,经济增长基础更加巩固,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为“十一五”规划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据快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6%,增幅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绝对值增加了41.6亿元,其总量在全市各旗县区中仍位居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24.4亿元,增长19.1%,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14.1亿元,建筑业增加值10.3亿元,分别增长20.9%和16.6%;第三产业增加值164.7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在自治区100个旗县区中继续稳居榜首。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7105元/人,比上年增加11650元,增长25.8%,按当前汇率折算达7349美元。 产业结构继续有所变化。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1%,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1%,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8%。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0.7:11.6:87.7调整为0.5:12.8:86.7。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在我区经济发展中仍处于重中之重的位置,其产业贡献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为34.4%. 社会保障系统进一步完善,劳动就业基本保持稳定。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达19.8万人,新办社区服务实体83个,全区下岗职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再就业567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累计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885.6万元,保障低保对象49151人次。 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全年财政总收入11.6亿元(新体制),同比增长44.5%,高于经济总量的增长25.9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9亿元,上划中央税收3.7亿元,上划自治区税收1亿元。财政支出明显扩大,公共财政的服务保障功能得到加强。全年财政总支出4.9亿元,比上年增长66.9%。重点加大了教育、社会福利、城市维护费和专项支出等方面的支出,与上年同期相比,上述四项支出分别增长17.5%、45.6%、20.6%和190.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条件仍比较薄弱;工业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部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1亿元,仅占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的7.4%和57.8%;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相对较大,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为1:0.42,与上年持平;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还比较大。 二、农业 第一产业稳步增长。全年农林牧业实现增加值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4%。 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较为明显。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885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064公顷,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88.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65公顷,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6.8%。 种植业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为26183吨,增长24.2%;油料产量为293吨,增长1.7%;蔬菜产量为5348吨,增长42.6%。 林业稳步发展,生态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完成造林合格面积221公顷。 畜牧业快速发展。全区年末牲畜存栏数4.9万头(只),增长16.4%。其中:大畜存栏1.2万头(只),下降6.8%,在大畜存栏中,奶牛存栏头数1.1万头,下降2.6%;生猪存栏1.2万头(口),增长58.4%。全年肉类总产量2163吨,下降1.9%;全年牛奶产量50095吨,增长8.3%。 农牧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年末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3.89万千瓦;水浇地面积达2507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高速增长。全年共完成现价总产值26.5亿元,比上年增长33.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5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1%,拉动全区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主要增长点表现在: 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全区重工业实现增加值6.4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快于轻工业增长5.4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6%;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8%,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0个百分点。 国有企业生产高速增长,对全区工业生产的贡献率突出。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6.7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9.8%,比上年上升25.6个百分点。 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电力、食品、服装、建材四大支柱产业共完成总产值17.9亿元,占规模以上现价总产值的80.6%。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区2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1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87.3,比上年上升26.6个百分点。在构成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七项指标中,产品销售率为100.6%,提高0.5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2.2%,提高0.7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0.2%,提高1.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年周转率为0.74次,提高0.01次;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7243元/人,提高30400元;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2.7%,提高5.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76.7%,提高1.9个百分点。 在统计的15种主要产品中:水泥达4.3万吨、服装达219万件、商品混凝土达25.8万立方米、速冻米面食品达7923吨。 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区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50.3亿元,比上年增长5.8%。实现增加值10.3亿元,施工面积257.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95.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下半年增势减缓,但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4亿元,增长44.0%。其中:基本建设22.8亿元,下降20.3%;更新改造6.3亿元,增长45.5%,房地产开发30.5亿元,增长2倍;其他投资8.8亿元,增长95.6%。具体特点如下: 工业投资有所增长。全区工业投资项目已开工16个,累计完成投资额5.1亿元,比上年增长5.8%,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7.5%。 重点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共开工113个,其中投资规模在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47个,完成投资额31.9亿元,占全区完成投资额的46.8%;投资规模超亿元的项目20个,完成投资额20.9亿元,占全区完成投资额的3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