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密云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4-27 北京市密云县统计局

2009年,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大力实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各项措施,全县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回升向好发展态势,人民生活稳步提高,社会发展和谐稳定。

一、综合

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4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6.6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8.1亿元,增长12%。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234元,比上年增长11.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1:47.9:39变化为12.8:47.2:40。

财政和税收: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实现增值税1.2亿元,比上年增长4.9%,实现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3.4亿元和1.3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9.5%和36%。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6.1亿元,比上年增长57.2%,其中用于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60.5%、47.4%和37.2%。

全年完成各项税收29.6亿元,比上年下降10.9%。其中,地税部门完成税收15.8亿元,下降17.4%;国税部门完成税收13.8亿元,下降2.2%。

金融业: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0.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3.4亿元,增长30.5%;各项存款余额245.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7.9亿元,增长30.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8亿元,增长19.5%。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7亿元,比上年增长39.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0.2%;第二产业投资16.6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投资89.5亿元,增长4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4.2亿元,增长39%。分城乡看,城镇投资完成77.3亿元,增长67.4%;农村投资完成35.4亿元,增长2.6%。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9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农业产值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7%;牧业产值19.3亿元,受畜牧产品价格回落影响比上年下降1.2%。全年粮食总产量10.5万吨,比上年增产25.6%。其中,夏粮产量4754吨,比上年减产16.5%;秋粮产量10万吨,比上年增产28.6%。

表1  2009年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指标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猪出栏

万头

22.0

8.9

家禽出栏

万只

3161

6.2

牛奶产量

万吨

8.1

6.9

禽蛋产量

万吨

2.3

6.6

蔬菜产量

万吨

25.8

5.4

蜂蜜产量

万吨

0.1

0.9

年末,全县农业观光园157个,民俗旅游户1696户,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2个和174户。全县民俗旅游从业人员5626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接待总人数495.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2%和16.7%。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完成硬化道路总面积294.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15.6万平方米;完成改造户厕1.08万座,建公厕224座;完成14个镇55个村一户一表及管网工程。全县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重点的“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建设工程扎实推进,全年新安装太阳能路灯1338盏,新建吊炕1.1万铺、太阳能公共浴室12个,新建农民节能住房474户、改建210户,完成大中型沼气站二期工程1个、粪污治理工程5处,更新改造秸秆气工程1处,新建生物质气化站2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3.7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45.6亿元,增长15.5%;实现销售产值15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3%。从主要行业看,表现突出的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工业产值40.7亿元和8.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1%和47.5%;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两大传统工业分别实现产值17.8亿元和14.6亿元,比上年下降38.8%和8.3%。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1亿元,比上年下降35.2%。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5.6亿元,增长100.6%;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利润2.4亿元,下降83.5%。

建筑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5.3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其中,具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49.9亿元,增长46.1%;建筑业企业在县外完成产值34.1亿元,增长30.6%。全年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8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7.6%。

四、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业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按商品用途分,吃、穿、用、烧四大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8.7亿元、4.8亿元、22.3亿元和1.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13.2%、22.6%和16%。从地区看,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城镇和乡村分别实现零售额32.9亿元和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和11.9%。

五、交通运输、邮电业

全年交通运输业实现营运收入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货物运输总量1178万吨,比上年增长13.2%,实现收入3.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旅客运输总量3.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6.5%,实现收入2.4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6136.5万元,比上年增长21.3%;发行报刊1160万份,比上年增加25.5万份;全县邮政储蓄储户34.8万户,比上年增长16.3%。

六、旅游业

全年接待游客757.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3%和12.8%。在旅游综合收入构成中,住宿业接待实现营业收入3.4亿元,比上年增长8.4%;景区实现营业收入1.1亿元,增长18.4%。在旅游接待人次构成中,民俗旅游接待游人49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2%;景区接待游人168.2万人次,增长17.8%。

七、对外经济

全年新批外资项目12个,比上年增加8个;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2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2.8%;全年出口总额达138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

八、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年末,全县常住人口45.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万人。其中,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为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0.5%。全县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6人。全县户籍人口4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54人。按户籍属性分,农业人口26.2万人,非农业人口16.9万人。按性别分,男性人口21.7万人,女性人口21.5万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8.3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