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蒲城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为43.31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值8.92万元,增长8.4%;第二产业增加值18.68万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15.71万元,增长12.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1.3%,衣着类上升1.5%,家庭设备及用品上升1.9%,交通和通讯工具上升0.9%,娱乐教育及文化用品类下降2.7%,服务项目价格上升0.5%。商品零售价格上升1.2%,农业生产资料上升0.8%。 年末全县从业人员48.4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0.6%万人,增长1%;乡村从业人员37.8万人,增长0.5%。在全部从业人员中,职工3.36万人,下降2.6%。 二、农业 全年农业总产值142761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农业产值114657万元,增长12.45%;林业生产值1557万元,增长3.1%;牧业产值20822万元,增长11%;渔业产值305万元,增长1.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420万元,增长13%。 全年粮食总产量293958吨,比上年下降5.8%。其中:小麦增长8.6%,玉米下降28.1%。棉花产量17492吨,增长111.9%;油料产量2910吨,下降31.3%;水果产量210127吨,增长11.0%,蔬菜产量10483吨,增长29%。 全年肉类总产量14097吨,比上年增长4.7%;奶产量21022吨,比上年增长3.0%;水产品产量610吨,增长2.5%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8万亩。 三、工业、建筑业和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增加值14.77亿元,增长17.6。产销衔接进一步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8.80%,比上年上升2.17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9.05亿元,比上年增长39.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5.40亿元。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06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产值3.61亿元,增长26.9%。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4658万元,比上年增长80.3%。其中:县及县以下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641万元,增长5.5%。在全部投资中,城镇投资额155142万元,增长99.0%,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9516万元,增长20.7%。 四、贸易、交通、邮电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395万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批发和零售业113706万元,增长8.7%,住宿餐饮业14890万元,增长11.9%,生产资料市场交易继续趋向活跃。 全年外贸出口总值6100万元,比上年增长11.3%;出口创汇100万美元。 全社会货运量399万吨,货运周转量26082万吨公里,增长10.8%;客运量471万人,客运周转量96561万人公里,增长10.2%。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6486万元,比上年增长16.3%;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40811部,比上年末增长8.3%;移动电话用户118521户,增长28.8%;全县电话普及率为34.3部/百人。 五、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200万元,比上年增长34.8%;地方财政支出37043万元,增长39.1%。 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50171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3.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74486万元,增长11.3%。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75069万元,增长6.7%。其中:短期贷款246840万元,比年初增长7.1%;中长期贷款186178万元,比年初增长9.8%。 全年各类保费业务收入10937万元,比上年增长26.1%;支付各类赔款1041万元。 六、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县共有普通中小学391所,在校学生14187人;普通高中招生8300人,在校学生23428人;职业中学招生3084人,在校学生6000人;普通初中招生14801人,在校学生51533人;小学招生7632人,在校学生60526人;幼儿园44所,在园人数7119人,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016人,比上年增长1.2%,全年共取得大科技成果14项。技术市场更加活跃,质量监测、标准化、计量建设和天气预报等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完善提高。 年末有各类文化机构40多个,文艺团体和职业剧团5个,广播电台一座,电视台三座,广播电视站31个,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84.8%、99.8%,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艺创作空间繁荣。 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29个,床位1070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247人;乡村年末拥有医疗点510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441人,卫生防疫人员88人,婴儿死亡率0.806%。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结合,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狠抓社区体育和学校、农村体育,构建了群众体育工作的多元化服务体系,加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七、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为751166人。其中:城镇人口223000人,占29.7%;乡村人口528166人,占70.3%。全县男性人口379922人,女性371214人。全年出生人口7151人,出生率为9.28%,死亡率为5.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4%。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96元,比上年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83元,增长9.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400元,比上年增加747元,增长7.2%。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0.4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2.6平方米。 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16353人。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49804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26614人,参加公伤保险6062人。 八、资源与环境 2006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加大了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是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更加突出,环境保护的压力增大。 土资源管理取得成效。通过土地市场的治理整顿,年末耕地总资源155.1万亩,比年初增加375亩。 环境保护工作中,加大废水废气治理,全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95227吨,废水排放达标率93%;烟尘排放量15992吨,烟尘排放达标率为60%,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115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