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富宁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4-09 文山州富宁县统计局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广播电视

科技成果运用推广力度不断加大,群众科技意识不断提高,实用技术得到不断推广。全年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325期,受训66250人(次),实施科技试验示范和推广项目5项,其中农业各种实用技术培训437期,受训人员21286人(次);开展畜牧兽医科技培训960期,受训人员44964人次。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2007年,全县各类学校在校学生68737人,比上年增加2188人,增长3.3%。在校学生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0476人,下降0.2%,其中初中在校学生数16529人,比上年增加82人,增长0.5%;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019人,比上年增长7.7%;小学在校学生42279人,比上年增长4.3%。适龄儿童入学率99.7%;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88.9%,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29.1%,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县教职工人数3783人,比上年增长2.8%,其中专任教师3544人,增长3.8%。2007年多渠道筹资1307.71万元,实施27个校舍建设项目,建设教学楼20幢,学生宿舍楼1幢,综合楼5幢,新建校舍16858平方米,排除危房10185平方米,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2007年整合各类资金65万余元,救助3000余名贫困学生。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2007年秋季学期,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实现”两免“,58808名学生获得免杂费和免费教科书;26321名获得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经费,初中生每生每年350元,小学生每生每年250元;962名职高学生享受到了生活补助费,每生每月150元。全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2007年新补充210名教师,缓解农村教师紧缺问题

文化事业取得新进步,丰富多彩”送文化下乡“活动健康发展。全年共为群众演出58场,观众达61000人(次);送电影下乡放映341场(含农村电影”2131“工程放映和广场”三老“电话放映),观众达302400人(次),县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4.2万余册。

广播电视事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全县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2007年富宁电视台共播放新闻2656条,比上年增加1124条,其中被云南电视台采用22条,被文山州电视台采用202条,制作专题51部。全县年末电视光缆到乡(镇)10个,架设有线电视光缆总长280公里,比上年增加20公里;全县有线电视入网用户达15458户,比上年增加157户。年末全县地面卫星接收站619个,比上年增加27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87%和91%。有线电视入户率18.3%。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卫生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县卫生机构20个,有病床414张,其中医院床位数180个。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1.05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26人,比上年增加32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99人。全年无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发病。

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2007年共投入环境污染治理资金225万元,比上年下降43.5%。烟尘排放量405吨,比上年增长13.8%;工业粉尘82吨,比上年下降64.3%;工业二氧化硫345吨,增长20.6%;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为89.6%,工业废气处理率81.0%,县城饮用水达标率100%。

十、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

到2007年底止,完成了县城和13个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县城面积扩大到4.4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2%,井然有序的建筑格局,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县城的辐射带动下,剥隘、归朝、里达、田蓬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初具规模,城镇化水平由上年的20.0%提高到21.86%。

十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成效显著:2007刑事案件立案624件,比上年增加36件,增长6.1%。发现受理治安案件170起,比上年增加57件,增长50.4%。逮捕、劳动教养人数135人,比上年减少12人,下降8.2%。信访总量5059件,比上年减少1314件,下降20.6%,办结4583件,办结率达90.6%。

安全生产效果明显:2007年全县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7起,比上年减少48起,下降73.8%;死亡11人,比上年减少10人,下降47.6%;受伤18人,比上年增加2人:直接经济损失29.01万元,比上年减少39.74万元,下降57.8%。其中:火灾事故7起,直接经济损失1.2万元;道路交通事故15起,死亡10人、受伤17人,直接经济损失7.8万元;工矿商贸事故1起,死亡1人、受伤1人,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当年无特大群死群伤安全事故发生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内人口出生率为12.45‰;人口死亡率6.4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全县年末常住人口39.52万人,比上年增加0.13万人,增长0.3%,其中:城镇人口8.64万人,乡村人口30.8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0.23人,比上年增加0.16万人,占总人口的76.5%。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94元,比上年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66元,比上年增长8.7%。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1283元,比上年增长13.9%。城乡居民年末人均储蓄存款达2509元,比上年增长15.7%。

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2007年,全县共启动实施98个整村推进项目村,其中小康示范村14个,温饱示范村68个,上海援建白玉兰重点扶贫村5个,村容村貌整治示范村11个。共投入资金3156万元,其中群众自筹及投工备料折资1256万元,建成沼气池1876口、完成危房改造342间、完成人畜饮水建设管道47件76.02千米、完成铺设进村及村内路196450平方米、建成灌溉沟渠6条8千米、完成厩舍改造2263间、完成科技文化室45间、完成科技培训356期21606人(次)、完成卫生公厕建设56间、完成经济作物种植3760亩、完成经济林果种植3280亩、架设卫星电视接收站28座、成立各类经济协会77个,随着全县整村推进项目的稳步推进,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年末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958元的标准计算,全县农村贫困人口为18.18万人,其中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93元的标准全县年末绝对贫困人口为9.97万人;按年人均纯收入693-958元的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8.21人。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进。2007年末全县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4628人,比上年末增加1271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人数13778人,比上年增加1198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6730人,比上年末增加343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304164人,参合率达8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