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江城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信息传输业稳定发展。全县年末固定电话及移动电话达到7.19万户,比上年增长0.1%。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5900户,同比减5.6%;移动联通用户56000户,同比增1.8%。全年完成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业务总量4852万元,比上年增9.9%。 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城乡社会消费繁荣活跃。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以及家电下乡活动开展,城乡购买力活跃,商品供给充裕,市场需求旺盛,物价涨幅较小,消费明显增长。特别是在各种节假日和举办的“首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的带动下,给批零住宿餐饮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66万元,同比增19.0%。其中城市完成销售18913万元,同比增19.8%;农村完成销售7453万元,同比增16.9%。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完成销售额1506万元,同比增44.0%;集体经济完成销售额1457万元,同比增46.3%;非公经济完成销售额24860万元,同比增17.6%。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销售额19350万元,同比增17.6%;住宿和餐饮业完成销售额6425万元,同比增29.1%。其他行业完成销售额591万元,同比增35.7%。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完成增加值5018万元,同比增2.4%;住宿和餐饮业完成增加值1794万元,同比增1.5%。 金融、保险业:金融运行平稳,存贷款持续增加。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96640万元,比上年增加14268万元,增长17.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1362万元,比上年增加6591万元,增长14.7%。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88733万元,比上年增加34126万元,增长62.5%。其中:短期贷款为22711万元,比上年增加2389万元,增长11.8%;中长期贷款为66021万元,比上年增加31736万元,增长92.6%。 保险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有保险公司3家,全年保费收入1155万元,比上年减0.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55万元,同比增17.0%;人身险保费收入500万元,同比减16.7%。全年保险金总额为165543万元,同比增28.6%;已决赔款322万元,同比增0.9%。全年金融保险业完成增加值2333万元,同比增3.0%。 三、对外开放。 出入境:对外贸易工作快速发展。实现出入境人员89586人次(出境44729人次,入境44857人次),同比增长41.8%。交通工具28796辆(出境14193辆次,入境14603辆次),同比增59%。出入境货物95066吨(出口26441吨,进口68625吨),同比增112.8%。 进出口: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全年实现贸易进出口总额73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进口总额520万美元,同比增长8.1%,出口总额213万美元,同比增长29.1%。 经济技术合作:经济技术合作成效显著。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突破。我县与老、越在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成功举办了“首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促进了三国之间经济、文化的合作与交流。举办了中老越边境三角区经贸洽谈暨招商引资签约仪式,全年签订招商引资项目4个,实际到位资金6.11万元。进口甘蔗29913.53吨,原煤16200吨,铜矿460吨,铅锌矿224吨,西南桦原木7642.542方;出口的物资是云峰牌手扶拖拉机123台。 四、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经济: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年末全县非公经济发展到3990户(含未在工商部门注册运输户),比上年增2.8%,其中个体户3873户,同比增2.6%,私营企业及其他117户,同比增11.4%。从业人员11476人,同比增3.7%,其中:个体户6507人,同比增3.6%,私营企业及其他4969人,同比增3.9%。注册资金44107万元,同比增27.4%。全年非公经济上缴税金8925万元,同比增45.0%,占全县各项税收总额的91.1%。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34921万元,同比增21.9%。 五、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科技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结合全县骨干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科普宣传,科技推广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县全年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814人,其中农牧科技人员202人。年内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试验、试范,共组织实施省级、市级科技项目5项。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全年共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38期21426人次。基本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体系,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41.6%提高到42.6%,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教育: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加大对教育投入力度,“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两基”复查工作和教育督导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考核评估验收。年末,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共51所。其中有普通中学7所,在校学生5628人,高中生917人,初中生4711人,有专任教师387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36.58%;有职高1所,在校学生419人,专任教师38人;有小学校数31所,教学点2个,小学在校学生9504人,专任教师554人;有教师进修学校1所,教师11人;有幼儿园9所,在园幼儿数1653人,专任老师62人。全年扫除青壮年文盲800人;当年高考上线273人,上线率达95.2%,上线率居全市第一名。 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县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4.19万册;有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7个,年内《江城报》发行2.76万份。“文化三下乡”活动深入推进,文艺创作和演出硕果累累。积极构建“文化江城”,充分挖掘和弘扬民族文化资源,营造浓郁民族文化氛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具体完成了开幕式及迎宾晚会、吉尼斯记录---规模最大的丢包一次丢包人数最多活动及三国文艺展演三项活动。通过举办活动,展示江城独特区位优势,丰富旅游资源和绚丽多彩民族文化,扩大江城知名度。文艺汇演中,在首届普洱体育系统职工运动会文艺汇演演出中获文艺表演一等奖;普洱市民族民间艺人才艺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一个;还创作了大型原生态,民族歌舞剧《原色江城》;第九届中国普洱茶节中获云南省第二届民族服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认真实施农村电影免费放映“2131工程”,城乡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县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8个,放映2389场次,观众42.98万人次。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加快,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加快。全县广播覆盖率为95.0%,电视覆盖率为96.5%,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21.8%。城乡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第十四届全县文明运动会,丢包节期间还举办了丢包、牛体彩绘、文艺展演、网球、陀螺比赛等活动,促进三国之间的友谊,丰富了三国文化体育交流。年内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36000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