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沐川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财政总收入为5.81亿元,增长60.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0.67亿元,增长15.01%;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82亿元,增长42.5%。 金融秩序稳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008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5.87亿元,增长16.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6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3.6%,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3亿元,增长25.5%;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35亿元,增长22.0%。贷款余额13.82亿元,增长60.4%,其中农业贷款3.62亿元,增长20.2%。 保险事业稳定发展。保费收入1885万元,增长20.0%,其中:财产险收入1177万元,增长9.5%;寿险收入708万元,增长42.7%。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投资1351万元,新建校舍8314平方米,在建校舍10350平方米,消除危房9506平方米。积极实施教育助学工程,落实1800万元资金实施教育资助行动,用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和教课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助中职学生、普高贫困学生和贫困大学新生,购置办公设备、改善教学条件。 全县普通小学校及教学点90个,招收新生234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5%,在校学生18001人。初级中学招收新生3789人,入学率达到98%,在校学生9996人。幼儿园在园幼儿4125人。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全年高中阶段招收新生827人,在校学生2125人。职业中学招收新生645人,在校学生1261人。全县参加高考的学生575人,录取448人,录取率达到75.1%。全年自考人数达到1108人次,有23人通过自考取得大学专科、本科文凭。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大力实施科技富民行动,推广优良品种、竹蟓防治等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共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33期,培训农民3067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1600余份,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0余项。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外观设计“申报工作,组织申报茶叶、甩菜、猕猴桃等农产品”外观设计“7项。狠抓科技计划项目申报,”黄磷尾气发电“、”1.2万亩绵竹示范推广“、”提高能繁母猪产仔成活率综合技术示范推广“3个项目被确定为市级科技计划项目;”BCTMP、APMP制浆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被确定为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高级轻型文化纸“被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为国家级星火计划。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工作成效显著。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参加乐山市第二届嘉州艺术节为契机,精心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全年开展了草龙大拜年、春节文化系列活动、新年歌舞晚会、沐川县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群众大合唱、书画摄影展、文化活动周等活动10多场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三下乡“活动,完成2352场(次)公益电影放映,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倾力打造草龙文化品牌,沐川草龙正式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沐川草龙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加强文化娱乐场所管理,认真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整治工作,净化了全县文化市场。 体育工作正常开展。全年向省市输送体育人才10多人。体育中心、综合健身馆全面建成投入使用,体育设施日臻完善。 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8.5%,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22.5%,有53个行政村接通了有线电视,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2万户。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运行,全县农民参合率达到86.5%。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成1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县人民医院搬迁工作进展顺利,医疗服务网络逐步健全,群众”无钱看病,因病致贫“的问题有效缓解。年末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个,其中:县级医院4个,农村卫生院19个。卫生技术人员519人,卫生机构实有床位460张。积极营造”沐川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年末共建成县级卫生单位139个,市级卫生单位31个,省级卫生单位11个。省级卫生村(组)2个,县级卫生村(组)11个。 十、环境保护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投资53万元,大力治理工业污染源,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1154万吨,比上年增加54万吨,增长4.9%;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1154万吨,达标率为100%。工业废气排放量228681万标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120万标立方米,下降0.5%。工业烟尘排放量58吨,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上升到99.0%。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168吨,比上年减少522吨,下降30.9%。 十一、人 口 2008年全县出生人口2303人,人口出生率8.92‰,死亡人口1648人,人口死亡率6.39‰,人口自然增长率2.54‰。2008年末总户数74588户,总人口25929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333人,农业人口223959人;男性人口138320人,女性人口120972人,性别比为114.3。全县计划生育率91.92%。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8年全县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9310.9万元,比上年增长19.9%,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7182元,比上年增加1616元,增长10.4%。其中国有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1259万元,人均年工资19479元,增长13.0%;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72万元,人均年工资24474元,增长31.2%;其他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7680万元,人均年工资14382元,增长7.3%。 农民人均纯收入3563元,比上年增加317元,增长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7元,增长14.4%;人均消费支出7829元,增长28.8%。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面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面进一步扩大,救灾救济工作成绩显著。2008年末全县拥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2个,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393张。全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912人,增长4.2%;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491人,增长19.6%。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人数达12025人,增长33.4%;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2600人,增长26%;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568人,增长1.9%。全面启动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36万人,增长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