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博罗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4-07 惠州市博罗县统计局

博罗县统计局 2010-03-23

2009年,博罗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为契机,以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县”为目标,全县上下一心,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甲流”的考验,积极配合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克服了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一、综  合

据测算,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8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22.37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103.22亿元,增长14.6%。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3:48.4:39.3调整为11.3:48.1:40.6。人均生产总值达26578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折合3891.4美元,增长13.7%。2009年荣获全国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

表1:2005-2009年三大产业比例       单位:%

年 份

一产业

二产业

三产业

2005

15.5

47.8

36.7

2006

14

49.3

36.7

2007

13.2

49.1

37.8

2008

12.3

48.4

39.3

2009

11.3

48.1

40.6

表2:2005-2009年GDP及增幅 单位:亿元;%

惠州市博罗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年末全县全社会从业人员59.2万人,比上年增长3.8%。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8692个,同比增加68个;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共1384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909人,失业率为2.8%,控制在预期范围内。

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38亿元,比上年增长23.5%,人均预算内财政收入1293元,同比增长22.2%。税收总收入20.42亿元,增长2.2%,人均税赋2134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国税收入11.81亿元,比上年下降5.5 %;地税收入8.6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

表3:2005-2009年税收总额、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及增幅 单位:亿元;%

惠州市博罗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业结构仍不大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协调、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国内外因素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表现在出口增速大幅回落,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及维护社会稳定压力增大等。

二、农  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7.26万亩,比上年增长2.1%。油料种植面积9.66万亩,增长3.7%;蔬菜种植面积41.34万亩,增长1.3%。

全年粮食产量15.37万吨,增长2.6%;油料产量1.51万吨,增长6.4%;蔬菜产量61.27万吨,增长4.1%。

全年肉类总产量7.63万吨,增长4.7%;其中猪肉产量5.34万吨,增长4.4%;禽肉产量2.14万吨,增长6.0%。

全年营造林面积3.98万亩,封山育林0.61万亩。其中,中央扩大内需造林0.39万亩,省级林分改造0.8万亩,面上造林2.79万亩。中央、省级造林项目已全面完成栽植。基本完成“万村绿”及“千村家园绿化”。全年共完成义务植树212万株,参加义务植树人数42万人次,人均植树5株;建立义务植树基地20个,面积共850亩。

全面落实惠农政策。2009年,全县购置了2台GPS全球卫星定位仪,普及了“惠农一卡通”,有效地杜绝种粮补贴资金的截留与挪用,确保资金的准确及时到户。农户每种植1亩水稻,早造可获67元补贴,晚造可获72元补贴。

科技兴农战略扎实推进。2009年博罗被农业部授予农业科技示范县,是全市唯一一个县。举办各类型科技培训班、科技讲座、科技咨询306场次,出动农业科技人员1236人次,受训农民31120人次,发放农业科技资料10万多份,在全县建立起10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不断加强。2009年全县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2家、县级5家,年末全县各级农业龙头企业数增至41家,年销售总收入达10.5亿元,带动农户数77090户,年户均增收2090元;年内新增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27家,年末全县已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9家。

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成绩。一是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全年累计完成农村沼气池建设400个,全县累计建成沼气池3800个,其中全球环境基金东亚家畜废弃物管理项目全年建成发电沼气工程4个,累计已建成沼气发电工程12个,泰美镇的大型沼气发电项目被联合国“减少水体污染及缓解气候变化牲畜废物管理东亚项目经验国际研讨会”作为现场参观点;二是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率先开展完成“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投入1.2亿多元完成了34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受益人口25万多人;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打开新局面。为切实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双转移”战略,全县积极开展职业介绍工作,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全年共举办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63期5470人次,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20期1650人次,困难职工技能培训1期52人次;再就业培训4期880人次。通过县政府牵头举办“南粤春暖行动”农民工大型招聘会等形式,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全年共转移了13847个农村劳动力就业。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9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11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对GDP的贡献率达54.6%,拉动GDP增长8.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5.49亿元,比上年增长21%。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3.4亿元,增长17.4%;重工业增加值52.09亿元,增长23.2%,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由上年的38.3:61.7变为39.1:60.9。

分经济类型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从增加值增幅上看,股份制企业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完成增加值18.75亿元,增长速度达69 %,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8个百分点;从增加值总量上看,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据了工业总量的半壁江山,完成增加值64.63亿元,同比增长11.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5.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增加值1.5亿元,增长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