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东山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东山县统计局 (2004年4月10日) 2003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饯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和“非典”影响,认真实施“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着力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联袂稳步发展。 一、综 合 经济发展整体逐步向好。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36.36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8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1.55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14.33亿元,增长8.5%。三次产业结构比例28.8:31.8:39.4。 市场物价小幅回升。2003年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102.4%,比上年上升2.4个百分点。其中,非食品类上涨1.9%,服务项目类上涨4.9%,消费品价格上涨2.1%。 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展,再就业工作取得成效。全年用工登记2821人次,开展职业指导2921次,共安置685名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01人,再就业率达到6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矛盾与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后劲仍显不足,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县镇两级财政困难,社会事业总体上相对滞后等。 二、农 业 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0.48亿元,比上年增长4.6%。渔业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 全年农业产值1.16亿元,下降8.9%。芦笋新品种更新和笋园土质改良力度加大,全县芦笋种植面积23348亩,当年总产量2.23万吨。年末,水果实有面积3.07万亩,采摘面积2.27万亩,全年水果总产量6402吨,增长12.6%。 全年渔业总产值9.26亿元,增长7.5%。水产品总产量29.6万吨,增长2.5%。其中,海洋捕捞15.87万吨,增长0.9%;海水养殖12.78万吨,增长4.5%;淡水养殖0.95万吨,增长4.0%。水产养殖继续拓展。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128493亩,陆上工厂化不断扩张。全年鲍鱼产量1154吨,增长2.8%。海洋捕捞作业方式优化,新造钢质渔船18艘,2艘远洋渔轮赴印尼进行跨洋作业。 全年牧业产值2437万元,增长19.8%。肉类产量达到 0.45万吨,增长8.2%;家禽饲养量为18万只,增长2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1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4.0亿元,增长30.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3.59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35.6%。其中,国有企业产值增长20.2%,集体企业下降4.0%,三资企业增长29.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35.3%。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4.0%,出口交货值5.30亿元,工业用电量增长18%。 建筑业依旧低迷。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完成1.46亿元,比上年下降5.4%。全县6家建筑企业完成建安产值2310 万元,施工工程个数14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6万平方米,工程结算利润89万元,工程结算税金及附加65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回升。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608万元,下降5.2%。其中,快报固定资产投资26274万元,下降0.8%。具体来看,基本建设投资8546万元,下降32.0%;更新改造投资3000万元,增长31.9%;房地产开发投资4883万元,增长27.3%;其他投资619万元,下降27.2%;城镇私人建房投资9226万元,增长16.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8334万元,下降39.8%。 重点建设积极推进。年初确定的16个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其中,自来水扩容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径口至大产大桥公路路面硬化工程正式通车,主洲环保、冠宇家俱、旧城改造和海关大楼等项目进展顺利,大澳渔港通过国家农业部论证,一批项目前期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业适度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4.4亿元,比上年增长8.8%。当年全县实现货运量414.5万吨,比上年下降3.8%。其中,陆运385.7万吨,下降4.1%;水运28.7万吨,增长0.5%。全县公路运输货运周转量18632万吨公里,下降4.0%;水路运输货运周转量12975万吨公里,增长8.3%。全县客运量32.03万人,比上年下降34.8%,客运周转量184.1万人公里。港口营运大幅增长,全年港口吞吐量突破百万关,达到100.6万吨,比上年增长11.2%。邮电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年末城乡电话用户达到70502万户,比上年增长2.4%。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提高。 旅游业受非典影响,先抑后扬,后半年明显回升。在风动石景区荣膺国家4A级旅游区的基础上,着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各项申报工作。《东山县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并通过评审。旅游项目建设投入增加,旅游公厕、停车场及马銮湾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得到配套。据旅游部门统计调查,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72.23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9亿元,相当于全县生产总值的9.6%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4.4%。风动石、马銮湾、东门屿景区接待游客量分别达到54万、38万和32万人次。 六、内外经贸 消费需求继续扩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7亿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0.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4%,餐饮业零售额2.02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他行业0.38亿元,下降55.5%。超市、连琐店、大排档等新型业态有新发展。 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全年全县外贸出口(海关口径)535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0.0%。其中,对台贸易644万美元,下降12%;三资企业出口2750万美元,增长38%。出口主体呈多元化发展,新增自营出口企业3家。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全年新批外资项目13个,合同外资额75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8%;当年实际利用外资5012万美元,增长4.2%。 七、财政税收和金融业 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通过积极培养财源,认真组织收入,较好保证国家机关正常运转和工资发放、社会保障等重点需要。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9832万元,同口径增长4.8%。其中:中央级收入3835万元,下降2.7%;地方级财政收入5997万元,增长10.1%。在地方级财政收入中,县级工商税收4247万元,增长8.7%;农业税收296万元,增长10.9%;企业收入417万元,增长12.4%;其他收入1037万元,增长15.2%。全年全县财政总支出12006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