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博山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4-02 淄博市博山区统计局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亿元,同比增长40.16%,新增固定资产91.6亿元。共有规模以上投资项目650个,比上年增加111个,其中新开工项目620个。规模以上投资完成123.2亿元,同比增长41.3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0.96亿元,同比增长20.24%;第二产业完成68.65亿元,同比增长53.63%;第三产业完成53.61亿元,同比增长28.51%。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4.7亿元,房屋竣工面积达6.8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4万平方米,销售额3.02亿元。

建筑业保持平稳发展。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27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5.91亿元,房屋施工面积62.5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8.32万平方米,竣工房屋价值2.03亿元。年末建筑业工程结算收入3.35亿元。

五、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全年公路货运量2133万吨,同比增长18.04%;货运周转量14.36亿吨公里,同比增长20.57%;公路客运量3975万人,同比增长1.33%;客运周转量16.54亿人公里,同比增长6.52%。年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739公里,全区公路密度达105.8公里/百平方公里。

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博山邮政共有邮政服务局所20处,区内邮路总长度180公里,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总收入1931.29万元,邮政业务总量(含邮储银行)4218.95万元,寄递函件173.88万件,包件0.9万件,特快专递14.61万件,邮政储蓄年末余额(含邮储银行)达到11.6亿元,累计订阅报刊47.71万份。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增势强劲。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93.52亿元,同比增长18.8%。其中零售业完成71.95亿元,同比增长29.77%;餐饮业完成16.05亿元,同比增长8.38%。个体经济零售额完成46.12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9.32%。

七、对外经贸和旅游

对外经贸有所回升。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对外贸易形势严峻,自8月份以来进出口累计降幅逐步收窄,年底有所回升。年末全区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104家,全年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8924万美元,同比下降27.6%,其中:出口23448万美元,同比下降19.8%;进口5476万美元,同比下降48.8%。全年利用外资603万美元,同比减少70.5%。

旅游业健康发展。年末拥有4A 级旅游景区2家、3A 级旅游景区2家、2A 级旅游景区1家。全年共接待游客57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2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0.1%和21%。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运行良好。全区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57亿元,同比增长12.23 %。实现税收14.04亿元,同比增长8.48%,其中国税税收10.08亿元,同比增长6.44%;地税税收3.97亿元,同比增长14.04%。全年财政支出10.61亿元,同比增长20.1%。

金融业稳定运行。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9.9亿元,比年初增加32.5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13.9亿元,比年初增加17.4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87.1亿元,比年初增加3.6亿元;现金总收入279.9亿元,现金总支出305.4亿元,现金净投放25.4亿元。

九、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安全生产

城市功能不断提升。新建园林绿地达40.2公顷,完成造林2.3万亩、道路绿化120公里,年末城镇化率达70.51%,建城区面积29.5平方公里。完成25条背街小巷改造,新建改造面积5.35万平方米,铺设天然气管网14公里,新增天然气入户3293户,入企18家。年末天然气入户达6049 户,入企68 家,全年供气量9586万立方米;管道液化气入户1295户,全年供气量80吨;集中供热面积达230万平方米。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效果明显。全年完成弱电下地11.3公里,完成各种网线落地3公里。建成垃圾收集设施300个,清理城乡卫生死角7600处,清运垃圾7.4万吨。取缔、关停“土小企业”43家,拆除污染窑炉58只、闲置烟囱22条,新上治污设施109台(套)。全年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156天,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46.7%,与去年相比,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增加了41天,同比上升35.7%。

安全生产形势良好。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75起,同比下降28.01%;死亡人数41人,同比下降14.59%;受伤人数219人,同比下降24.49%;直接经济损失160.34万元,同比下降0.04%。

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创新成果显著。申报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2项、省级科技计划5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实施各类科技计划18项,全年完成专利申请803件,同比增长30.7 %。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44亿元,占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0.95%,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学校168处,其中普通中学29处,普通小学40处,幼儿园94处,共有在校学生63663人,教职工5512人,幼儿园在园儿童874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共有各类文化机构22处,其中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各一处,文化站13处,博物馆3处。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100%。

卫生保障不断增强。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49个,拥有病床床位1320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175人,农村卫生室165个,乡村卫生技术人员419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9.95%,受益达24.1万人次。

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参加各种运动会人数达1.2万人次,共获得市以上金牌49枚,其中:国家级1枚,省级10枚。获市以上银牌68枚、铜牌92枚。现有省级体育先进乡镇7处。

十一、物价和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52.8元,同比增长10.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698.3元,同比增长4.35%;农民人均纯收入7989.9元,同比增长8.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01.9元,同比增长7.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5489元,同比增长14.36%。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0.4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2.38平方米。

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有所增加。年末每百户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如下:

城镇             农村

家用汽车(辆)             10                5

摩托车(辆)            46.67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