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鹿城区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社会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区共有4409家单位参加养老保险和待业保险,比上年增加1029家;投保人数31709人,比上年增加8673人。其中区街乡镇企业4183家,投保人数18869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013家、7759人。全年收纳养老保险金1252.82万元,比上年增加760.76万元;待业保险金23万元;地方养老基金1400万元。全年支付1359名退休职工退休金215.43万元;支付150余人,待业保险金3.35万元。 七、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 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出现好势头。区管市区街巷和乡镇道路得到改善,全年市区街巷建设总投资325万元。其中,区财政拨款155万元。维修道路149条,面积6.50万平方米;修建下水道64条7793米;疏浚下水道3.55万米;修复沥青路面6.2 万平方米,是历年小街小巷道路改造最多一年。乡镇道路建设总投资392.04万元。其中,区财政补助30万元。新建水泥路16条,面积9.8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投入经费48万元,全年种植花木34.42万株,新增绿化面积138.82公顷。水心街道获得省级绿化先进单位称号。创建灭鼠先进城市活动成绩显著,鼠密度从灭前23.18%降至1.48%,实现一役达标。 全年批准建立房地产开发公司4家,完成开发量1830万元,总开工面积5.40万平方米。西城路改造工程进入开发建设阶段。人民中路组团的设计和预售已基本完成。飞霞南路改造工程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江心屿西部开发完成评估、设计方案及儿童公园选址、立项、图纸设计。 城市管理得到加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适应市、区管理新体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城管队伍和管理网络建设,区管40条主要街巷,以环境卫生为重点,创建区级文明街取得初步成效。40条主要街巷清洁度平均89.7分,次要街巷清洁度平均84.2分,市区小街小巷容貌有所改善。 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中有关我区11项环保任务全部完成。仰义洞桥制革基地二期工程废水处理设施投入运行;水心街道扩建安静区面积13.8万平方米;25家皮鞋厂、2家印染厂废气、废水得到治理;环境质量影响评价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分别达到95%、85%;全年共征收排污费101.5万元,比上年增长33.55%。 八、科技与教育 1992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一系列“科教兴区”举措,干部群众开始形成“经济依靠科技,科技服务经济”共识。全年被国家科委列为重点新产品2项,星火计划1项;列为省科技计划18项,星火计划2项;列为市科技计划1项,星火计划3项。年内已完成试制任务25项,其中鉴定15项。列为区级两个计划科技项目88项,年内已完成度制进入试销或推广82项。全年安排科技三项经费55万元,科技基金27万元。 全年新产品开发165项,创历史最好水平。通过国家、省、市级技术鉴定的新产品21项。其中,属国内空白12项;国内领先5项;省内空白、领先2项。验收评议农业项目3项。全区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个;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三待奖3个、四等奖2个;区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6个、四等奖6个;获国家级星火集体二等奖1个;省级星火集体三等奖1个、市级星火集体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四等奖2个;区级星火集体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5个、四等奖5个;区级星火个人一等奖1个、三等奖1个、四等奖1个。 科技协作活动频繁。年初,我区组团赴杭与浙大、浙工院、浙农大初步达成科技协作意向12项,并与浙大签订长期协作意向,三校三位专家受聘担任区政府科技顾问。年内先后邀请接待来自北京、上海、成都、武汉、广州、哈尔滨等市大专院校五批次27个学校106位教授、专家,结成20项科技合作意向。 科协和科普活动活跃。全区已有5个街道成立科协。在科普宣传周活动中,组织500余名科技人员上街,分发科普资料3万余份,累计接受教育面5万人次,10月中旬还在鼓楼街道召开“全省城市街道科协工作研讨会”。 专利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全区共申请专利130件,公告97件,授权69件。同时,21项(次)分别获得国际、全国性专利技术暨星火成果展览会金、银与优秀奖。民办科研有新发展,全年共批准建立6家民办科技研究所。全区共有民办科研所20家。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年投入教育经费2146.1万元,其中财政拨款1628万元,占财政总支出20.61%;征集教育费附加367.36万元。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修建校舍27439.13平方米,总投资1333.49万元;购置图书33万元;教学仪器器材82万元。 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情况良好。初等教育四率分别为:入学率99.85%;巩固率99.94%;毕业率99.93%;普及率99.03%,均超过市教委下达指标数。流生率控制在0.56‰;留级率控制在0.2%;初中巩固率96%。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幼儿教育继续发展。全年招职高新生6个班326人。全区有4537人参加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5483人参加各类社会文化和生活知识培训。全区社会力量办学单位30所,年培训量13692人次。非文盲率低于95%的4个村,经扫盲教育,32人脱盲;186人参加提高班。全区在园幼儿数14766人。 教育改革获得新进展。在抓紧学校教育整体改革的同时,我区八所中、小学实施“三制”改革试点,学校办学活力明显增强。 九、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农村初级保健工作成绩显著。通过三年分步实施,全区已基本形成以区级医疗卫生单位为技术指导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基本达到预期目标。经市初保工作中期评估,13项指标得分率91.37%,基本达标。 1991年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25个。其中,医院7家、防疫保健站(所、中心)2家,卫生院16家,个体行医163户。床位648张,人员1172人。村级卫生室覆盖率100%,95.5%乡镇村实行集资医疗保健制。全区传染病发病率310.42/十万,低于全省水平;儿童四苗接种率95%以上。康复、红旗医院评为一级乙类医院、区防疫站评为省级文明防疫站。 文化市场管理得到加强,文艺活动积极开展。配合鞋文化节、举办了声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一系列活动和专场文艺晚会、体育表演、活跃了文艺舞台。 体育竞赛成绩显著。我区选手先后在全国“希望杯”国际象棋比赛中获儿童女子组冠军;在全市小儿游泳、田径、举重、武术、乒乓、棋类、摔跤、皮划艇等八项比赛中获六个团体冠军、73枚金牌、破10项省少年龄组记录、3项市成年纪录;在市首届老年运动会区团体冠军、女乒乓冠军和门球冠军;在市四项体育比赛中获总分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