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地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5-24 毕节地区统计局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2009年全部卫生机构652个,床位14707张,卫生技术人员9670人,执业医生3022人,其中医院87个,医院床位8591张,卫生技术人员5410人,执业医生1618人。全区农村参合人数为5597259人,剔除举家外出后参合率达93.37%,全区受益430万人次,得到门诊或住院补偿5.04亿元。 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均达90%以上,其中卡介苗97.77%、脊灰苗98.87%、百白破98.48%、麻苗97.5%。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病得到防控,无一例病人死亡,无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区完成25万户改良炉灶任务。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十、人口及城镇化

根据全省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 年末常住半年人口703.41万人。根据计生资料显示,人口出生率为13.4%。,死亡率为6.8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5%……

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按常住人口计算,城镇化率为24.91%,比上年提高2.58个百分点。

十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0.96万人,增长12.29%。在岗职工20.87万人,增长12.36%。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7039元,比上年增加3190元,名义工资增长13.38%。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8724人,比上年增长12.05%,基金征缴收入42436万元,比上年增长42.69%,养老金支付24340万元,增长26.07%;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0478人,增长5.44%,失业保险金征缴收入4258万元,增长30.37%,失业金支付893万元,增长2.88%;城镇职工及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82666人,比上年31.76%,收缴医疗保险费19886万元,增长30.9%;生育保险参保人数93966人,增长34.17%,基金征缴收入435万元,增长116.42%;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27159人,比上年增增长28.79%,工伤保险基金收入6863万元,增长23.68%。

全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4685人,比上年增加1834人,落实低保金11951万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57212 人,落实低保金58398万元;农村五保供养人数45299人,支出供养金2348万元,其中农村集中供养1017人,支出供养金135.7万元。

十二、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收入继续提高,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498元,比上年净增加1404元,名义增长12.65%,作为毕节地区中心城市的毕节市达到了13053元,增加766元,增长6.23%;全区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683元,增长13.06%。

工薪收入仍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经营性净收入的增加也是一大增长点。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工薪收入9993元,比上年净增加 1357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为 76.34%;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性净收入1430元,比上年净增加152元。

恩格尔系数有所下降。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用于购买食品消费支出 3157元,增长4.06%。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达到41.09%,较上年回落了3.55个百分点。

医疗保健类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大幅上升,交通和通信类支出下降。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用于衣着消费支出 1060元,增长 17.81 %;用于居住的支出772元,增长15.19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达到480 元,增长 12.53%;用于交通和通信的支出为 629元,减少4.45%,其中:交通支出183元,通信支出446元;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 762元,增长 45.77%;医疗保健类支出 443元,增长38.28 %;杂项商品和服务类支出 380元,增长44.01%。

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人均住房面积 30.39平方米,增长5.19%。现代化消费品拥有量进一步提高。

农村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109元,比上年增加 353元,名义增长12.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32.88%,家庭经营收入占55.13%,财产性纯收入占1.79%,转移性纯收入占10.18%。

食品支出比重有所下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 2014.26   元,增长 5.86%。其中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993元,比上年增加4 元,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从上年的 54.37%下降到49.30%。

农村居民的各类消费支出整体上升。在生活消费支出中,人均衣着 103.58元,上升11.46 %;居住 496.59元,增长19.33 %;家庭设备和用品88.34元,上升32.98%;交通通讯111.86元,增长14.75%;文教娱乐用品114.45元,增长43.14 %;医疗保健86.8元,增长47.54%;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19.4元,下降5.45%。

居住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上年的21.54   平方米提高到22.26平方米。按结构分类: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的是8.59平方米,砖木结构的是9.28平方米、其他类住房结构的是4.39平方米。按类型分类:楼房面积5.87平方米,砖瓦平房面积12.25平方米,其他类型面积4.14平方米。

年末耐用消费品增多。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洗衣机、彩色电视机、摩托车为51台、74台、14辆,分别比上年增加 4台、3台和2 辆。每百户拥有电话机30部,和上年持平;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为54部,比上年增加 8 部。

十三、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2009年新增森林面积59.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8.75%。

全区完成营造林任务64.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11万亩、天保工程封山育林27.6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8.8万亩、特色商品林示范基地2万亩,特色经果林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3.04平方公里,完成了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三小”水利工程和水毁工程建设,增加蓄水容积7.42万立方米,增加和改善(恢复)灌溉面积1.5674万亩。

强化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在三岔河流域试点推行了“河长制”管理模式,突出重点行业污染治理,认真开展了危险废物调查工作,加强了放射源与射线装置管理工作,开展了煤矿山和煤化工分布区废水污染调查工作,启动了机动车尾气检测站建站工作,开展了预防甲流感医疗废物的处置工作。2009年COD排放总量控制在2.89万吨以内,SO2排放量控制在16.47万吨以内。

2009年全区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256起,死亡304人,同比分别下降13.2%和9.3%,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在省控制数范围内,未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亿元GDP死亡率为0.65,比上年下降0.19;煤炭百万吨死亡率3.07,比上年下降0.13;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6.73,比上年下降4.67。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