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温岭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6-29 台州市温岭市统计局

2009年末全市学校共有在校生(包括在园幼儿)19.6万人,专任教师1.03万人。有普通高中13所,在校生15572人;职业高中9所,在校生11194人;初中36所,在校生40200人;小学96所,在校生83527人;幼儿园194所,在园幼儿45134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小升初比例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99.5%,巩固率99.97%,初升高比例99.1%。3-5周岁幼儿入园率为98.9%, 15年教育普及率97.8%,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96.5%,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7.1%。现有省一级重点高中3所,省二级重点高中4所,省三级重点高中1所;国家级重点职技校1所,省一级重点职技校2所,省二级重点职技校1所,省三级综合高中1所。16个镇(街道)中已有省教育强镇14个,台州市教育明星乡镇15个。专科录取人数5498人,本科录取人数2644人,其中重点线录取585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9年全市各级共举办庆祝建国60周年活动58场次,共组织文艺下乡演出216场次,送数字电影8000场次,送图书下乡15000册。达标综合文化站覆盖率近100%;公共图书馆引进了国研网、中国专利、国家科技成果等数据库,筹建了地方产业图书馆,新增馆藏图书12650册,借阅人次达20.11万人次。影视城共放映电影4960场次,观众达12万人次。全年共有8件文艺作品获省级奖项,12件(幅)作品获台州级奖项。推荐大溪东瓯古城古墓遗址、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荐长屿硐天采矿遗址、新金清闸、陈和隆旧宅和三池窟大寨屋群申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温岭石雕、松门白鲞、王氏大花灯、石塘小人节等4个项目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章氏骨伤科》等23个非遗项目被列为台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年末全市拥有有线电视用户29.45万户,全年广播节目、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分别为5840小时和5476小时。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和有线电视、广播通村率均达到100%。

年末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11家,其中医院13所,妇幼保健院1所,卫生院2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所、卫生所183个,村卫生室489个;拥有医疗床位3465张,卫生技术人员5971人。年末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93张、卫生技术人员5.04人,其中医生2.0人。启动第二轮参合群众免费健康体检工作,完成体检42.8万人。全年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3万份,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10.7万份。完成艾滋病咨询监测7.6万人次,干预高危人群2.7万人次。设立婚姻登记服务中心,全年自愿参加婚检3120对,婚检率38.5%。医疗机构中有三级乙等医院1所、二级甲等医院3所、二级乙等医院4所。成为省首批卫生强市。

2009年组织承办了安踏全国女子排球大奖赛和浙江省第九届田径运动会。举办或联合举办了第十六届市运会、第二届龙舟大赛、首届青少年风尚节等一系列活动。全年全市开展全民健身活动300多次,直接参与人数超过10万人次。举办了四期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年末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1291人。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在省第九届田径运动会上,市田径队婵联团体总分第一名。创建了省级国民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中心,全市新建了16个全民健身苑和16个标准篮球场。顺利通过省体育强市复检,石桥头镇成为第五批省体育强镇,全市省体育强镇达到12个。

十一、环境保护

固废拆解区域污染土壤修复试点启动,确定了泽国百亩坦、温峤桐山2个总面积为40万平方米的土壤污染修复示范点;市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2个省级工业区综合整治通过台州市现场验收;完成43家规模企业废水整治;全年实施清洁生产企业30家,其中3家强制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完成60个村级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完成26家200头上规模养猪场沼气化治理。主要污染物减排稳步推进,2009年化学需氧量削减率、二氧化硫削减率预计分别为8.7%和6.8%。

城区新增绿地32万平方米,种植乔木2.5万株。年末城区绿化覆盖面积1677公顷,园林绿地面积1130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271公顷。建成区绿地率36.7%,绿化覆盖率41.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3平方米。全市完成营造林2.0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0.48万亩,封育改造1.55万亩。省级生态市创建通过考核验收,新创建新河、箬横2个省级生态镇,泽国、滨海、石塘、坞根4个镇通过省级生态镇复检,新创建台州市级生态村32个。

城乡环卫覆盖率达98%以上,投入运行的垃圾中转站18座。市垃圾焚烧处理厂日处理生活垃圾700吨,垃圾处理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大溪、坞根污水处理厂,完成泽国、松门、上马工业区污水处理厂的主体工程。城乡污水管网铺设已完成34公里,其中城区新建截污管网4.5公里。完成了肖村溪等5处截污工程,横山头泵站完成了土建工程,横湖北路泵站开工建设,市区污水平均日处理量达4.5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83.1%。全年共疏浚整治河道75.3公里。

十二、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2009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1184510人,其中男性人口602901人,女性人口581609人,男女性别比为103.7:100;其中非农业人口196054人。全年出生人口12394人,死亡人口7383人,人口出生率为10.50‰,死亡率为6.2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5‰。总人口中市区人口233590人。

人才引进和就业工作进展顺利。12次组织企业131家到湖北、湖南等六省招聘人才,共引进人才2030人;引进陕西科技大学、西华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多所院校毕业生1210人。全年培训推荐高技能人才1048人,其中高级工828人,技师220人。就业再就业帮扶工作良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073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17人,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85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891人,其中创业培训756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归零的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3.7%。

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17.04万人,全年共征缴养老保险费4.69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74万人;失业保险10.1万人,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7.2万人和2.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筹资标准提高到190元,其中财政补贴120元,参保人数97.4万人,全年有73.52万人受益。全市失土农民新增参保20322人,农民工参保养老保险34228人。

年末拥有社会福利院55个,床位3861张,在院人员2330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447人,农村五保供养人数937人,共发放低保金和五保供养金2182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34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180元提高到210元。农村临时救济21500人次;城乡医疗救助73557人次。拥有福利企业41家,年末职工1964人,其中残疾职工805人。慈善机构全年直接接受社会捐赠903万元,受益43986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