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宁阳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6-12 泰安市宁阳县统计局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全县拥有文化馆、博物馆、剧院、电影院各一处,图书馆藏书量5.3万册,为“国家三级图书馆”,目前已在申报“国家二级图书馆”。群众文化丰富多彩,共安排春节文化活动6个项目,仅“华宁杯”焰火晚会和民间故事队表演就吸引观众达30余万人次。戏剧、曲艺表演取得新突破,举办了“豫剧演唱会”等六台大型文艺汇演,同时,配合市文化局开展了“送百场戏下乡”文艺表演,共有全县10多万群众观看了表演 。精品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在参加全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民间鼓乐队比赛中获金奖和铜奖,在全市第七届器乐大赛中获少年组金、银两个奖项。成功举办了“金彩山杯”中华蟋蟀友谊大赛,吸引了海内外共16支代表队参加比赛,为宁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健全完善。宁阳县卫生局辖医疗卫生机构21处,其中,县直院、站、所7处,县医疗集团1处,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1处,乡镇卫生院11处,华丰矿医院1处,依托乡镇卫生院、县中医院、县第二人民院设乡镇防保站13处,农村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55个,村级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440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264人,其中执业医师761人,执业助理医师318人,注册护士631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01人;乡村医生1573人;全县配备万元以上大中型医疗设备736台(件),开放床位1564张。

群众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县疾控中心综合业务楼、县二院病房楼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省“1127工程”卫生院改貌项目按期完工,省“360工程”设备装备项目全部到位;乡饮乡卫生院门诊楼顺利完工,新建、改建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70处。目前,全县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率先在全市普及楼房化,85%的村卫生所达到市级规范化建设标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创新发展。全县农民参合率达到99.1%,为历年参合之最,居全市第一位,参合农民受益人次达到166.3万,报销2900万元,其中报销1000—2万元的3381人,较好地缓解了农民群众因病致贫难题。

预防保健工作扎实有效。传染病防治实现了“一个确保”目标,全年未发生重点传染病暴发流行。全县规划内“七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平均达到98%以上;孕产妇和儿童系统化管理率分别达到98.3%和98.7%,连续三年实现孕产妇零死亡目标。

中医药事业发展明显加快。所有乡镇卫生院和50%以上的村卫生所能够开展中医药技术服务,中医药费用在新农合报销中占30%以上,运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病人34.2万人次,降低农民医疗费用240余万元,中医药正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惠及越来越多的农民。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竞技体育实现历史性突破,我县运动员田静在参加印度海德拉举行的世界军事五项锦标赛中,奋力拼搏,荣获团体冠军及各人第六,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继2005年、2006年之后,她第三次获得了世界冠军;在参加在上海市举行的全国少儿体校、中学生手球联赛中,我县最终获得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为山东省争得了荣誉;在参加山东省田径锦标赛中,我县选手朱春红勇夺第三名;在参加泰安市第十六届运动会各组比赛中,取得体育道德风尚奖第一名,少年组总成绩第二名,职工组总成绩第三名。

十  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乡规划体系逐步健全。编制县城重点规划项目18项,县城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90%。编制乡镇各类详细规划196项,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提高10个百分点,完成村庄建设规划566个。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两园、两网、五路、八区、一场”等18项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98亿元,县城环境不断改善,尤其是高标准建设的河滨公园,成为县城又一标志性景观,河滨公园的建成,为市民提供了一处最佳的休闲、娱乐场所。县城规划区面积已达到11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园林绿化、人均公园绿地、城市住宅面积、道路长度分别达到660万平方米、17.4平方米、286万平方米、77公里。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累计投资1.4亿元,新增道路28.3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109盏,铺设排水管道27.9万米,改水65.2万米,新增绿化面积24万平方米。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环境保护投资2.73亿元,比上年增加8973万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8%,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9.5%、99.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9.5%。城市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城区道路交通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3家热电企业已有2家完成了二级脱硫工程。污染物减排工作取得实效,各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以内。

生态县建设进展顺利。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突出抓好植树造林、土地恢复、供水普及、绿色创建等重点工作,各项指标均达到生态县建设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全县“绿色学校”达到了16所、“绿色社区”4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 达到了4个。

环保监测能力不断提高。全县各类监测点近400个,14家省控以上重点企业和县污水处理厂已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设备21台(套),并实现了与省、市监控中心联网,已初步建成了水和气的监测网络。2007年底,县环保监测站顺利通过了实验室资质认定。

十一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全年人口出生率9.61‰,死亡率6.25  ‰,人口自然增长率3.36‰。年末总人口80.92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46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工资性收入2480元,占纯收入的54.6%,比上年增长近9.8个百分点。我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成效明显,务工收入成为农村居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4638元,增长2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90.9元,增长19.8%,其中工薪收入9511.9元,增长28.7%转移性收入525.9元,减少46.7%。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县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5万人,收缴保费1949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1%和25.1%,其中企业参加养老保险人数4.93万人,增长16.3%,收缴保费11612万元,增长25.1%;机关事业、企业离退休人员10846人,发放养老保险金16459万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增投保续保人数7996人,发放养老金151万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78万人,领取保险金人数2600人,发放失业保险金749万元;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77万人,支付医疗保险费289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