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三水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6-10 佛山市三水区统计局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我区顺利通过省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相关程序,教育现代化建设上新水平。新技工学校、三江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进展顺利,全区20所学校成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3家按省一级标准建设的镇级中心幼儿园投入使用,成功创建广东省首个全国协同教育示范区。

年末全区共有普通中学18所,在校学生3.28万人;小学50所,在校学生4.56万人;幼儿园53所,在园人数1.63万人;中等技术专业学校6所,在校学生0.62万人;电大、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人数0.13万人。全区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6999人,其中专任教师5700人。2009年高考录取人数2664人,其中本科生1212人,大专生145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及小学毕业升学率均达到100%,初中毕业升学率为99.08%,高中升学率为88.74%。

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全区登记科技成果的数量为22项;年内获科技成果奖励52项,其中获省级以上奖励1项;全年专利申请508项,专利授权405项;各级企业共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

积极推进自主创新,与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共建佛山能源环境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年内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长寿论坛和第三届中国基因产业集群大会,诺贝尔生命科学研究中心落户云东海,全年新组建6家企业工程中心,好帮手“汽车多媒体交互功能控制系统”通过专家评审,乐平镇被佛山市认定为光伏产业专业镇。“好帮手”、“欧文莱”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文化事业机构3间,艺术表演团体13个,区属博物馆、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各1间,文化站7间,图书馆和文化站藏书量共48.9万册。全区已装有线电视用户12.7万户,有线电视覆盖率为99%。一年来全区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520件,其中获市级以上奖励61件。

三水区选送参加由广东省文化厅主办的“广东省第六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的粤曲星腔演唱《荷花世界并蒂莲》在全省28个曲艺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金奖,三水书法家贺显亮的书法作品获得全国文化系统职工书画展二等奖,年内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三水饮品文化节。

全区共有卫生医疗机构18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个,卫生防疫站2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4个。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350张、卫生技术人员2776人。年内医院、卫生院诊疗人数共299万人次,婴儿死亡率3.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7‰,产妇住院分娩比例为100%。全年为1.8万多名70岁以上户籍老人进行免费体检;为已婚育龄妇女妇科疾病普查普治5.8万多人次,为1500多名孕妇进行了出生缺陷筛查。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区共举办各类大型体育活动25次,全区现有较大型体育场馆13个,少年业余体校1间,在校学生350人,向上输送体育人才38人,其中向省级输送5人,出席省市各类比赛391人次,获省市比赛奖项469项。全区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4%,优秀率为14%。

三水籍体操运动员周施雄、陈诗华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体操比赛上为广东省夺得一金一银的好成绩。佛山市第七届运动会成年组乒乓球赛三水队包揽女子团体、女子双打和女子单打三项冠军,三水区少年女子足球队以不败战绩分获甲乙组冠军。佛山市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上,三水区运动员在八个比赛大项中,共收获47金23银4铜的好成绩,跃居全市第二名。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年内完成了云东海景观规划和干线公路网规划的编制与修编工作。丁字基、文锋东、纺织印染厂等重点片区“三旧”改造进展顺利,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启动了中心城区道路和人行道路面改造和绿化提升工程,完成魁岗文塔广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新建成右岸、砂岗等市政公园。调整了大塘镇和迳口华侨经济区的行政区划,成立了南山镇。开展了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136条自然村创建成为新农村。西南城区下水道清疏工程全面完成;城乡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推进,5个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白泥坑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进展顺利。完成了中心城区驿岗污水处理厂扩建和芦苞镇、乐平镇污水处理厂等建设工程。建成大棉电排站,大棉涌综合整治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整合芦苞水厂,建成北江水厂和西江水厂,实现双水源联网供水。成立区城管办,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

中心城区人口23.8万人,面积88.3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697人/平方公里,城区内运行公交车辆189辆,出租车辆206辆。城市供水管道866.6公里,供水总量3612万立方米,供气管道215.4公里,供气总量15102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46平方米。

环境保护工作以污染减排为重要抓手,强势推进节能减排,以推进陶瓷、纺织印染皮革行业优化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污水处理厂建设以及电厂脱硫监控中控平台建设为主,深化工业污染治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年内共整治38家陶瓷企业,关闭4家纺织印染和皮革企业,新增15家省清洁生产企业,5个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白泥坑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13个,环境治理投入资金23亿元。工业废水排放总量3017.5万吨,废水排放达标率93.9%;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1.6万吨,工业烟尘去除量19.7万吨,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6.2%。

十二、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开展了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市中医院三水分院、区妇幼保健院二期工程顺利推进。乐平镇、芦苞镇顺利通过国家卫生镇技术评估。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二期全部封顶,联同金融机构出台了经适房贷款办法,有效解决了入住难问题;较好解决了第一代归难侨最初入境安置户住房问题。全区五保供养标准和下岗残疾军人生活补助标准由每人每月310元和300元分别提高到400元和530元。将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纳入养老保险体系,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年末全区参加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11.81万人、10.54万人、11万人和13.5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5.4%、5.4%、7.8%和24.3%。全年征收社会保险基金7.85亿元,同比增长19.3%,发放社会保险基金5.6亿元,同比增长27.3%。

全区共有福利院、敬老院8所,床位数为1656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2739户,已保人数6722人,其中城镇620户,1554人,农村2119户,5168人;全年发放低保金额1245.6万元,发放医疗救助金183.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