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济阳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财政、税收、金融 财税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地域财政收入104525万元,比上年增长14.09%,其中,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0091万元,同比增长19.18%,占GDP比重3.03%, 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国税12264万元,增长1.71%;地税21463万元,增长26.8%;财政16364万元,增长25.44%。实现各项税收 91804万元,增长12.79%。分行业看,第一产业实现税收329万元,增长1545%;第二产业实现税收70676万元,增长10.57%;第三产业实现税收20799万元,增长19.15%。在县内总收入中,国税系统共组织各项收入59084万元,增长6.94%,地税系统共组织各项收入32720万元,增长25.14%。 金融经济发展较好。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9.32亿元,比年初增加6.89亿元,增长16.23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87亿元,比年初增加4.85亿元,增长15.1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3.62亿元,比年初增加3.24亿元,增长15.9%。其中:农业贷款余额12.35亿元,比年初增加3.21亿元,增长35.15%;个人住房贷款余额4.24亿元,比年初增加1.31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学校43处,其中,高中 2处;初中13处;小学26处;职业中专1处;特殊教育学校1处。年末各类学校在校学生63045人,增长2.30%;其中,高中学生8974人,下降11.04%;初中学生15794人,增长13.28%;小学学生35743人,增长1.05%;职业中专学生2472人,增长12.47%;特殊教育学生62人,增长1.58倍。学前幼儿园105所,减少13所;幼儿园在园人数11275人,增长0.97%。全县教职工总数5368人,其中,专任教师3470人。全年毕业生总数14024人,其中,高中3504人;初中4470人;小学6050人;职业中专703人。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本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支出1058万元,增长36.52%。全县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全年专利申请244件,比上年增长16.75%;荣获省级著名商标4个,市级2个;省级著名品牌1个,市级9个。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8项。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广播电视事业持续发展。新增有线电视入户2.2万户,累计达到8万户。广播电视覆盖水平逐年提高,全县有线电视线路里程2450公里,覆盖半径53.5公里。全年稿件采用4250件,电视周均播出时间达60小时。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都达到100%。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13个,其中,医院2个、卫生院8个。年末卫生机构床位数891张,比上年增长10.68%;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307人,增长6.78%,其中:医生597人,增长4.92%。每千人拥有病床1.63张,每千人拥有医生1.09人。 体育竞技取得新成果。全年召开运动会24次,参加运动会人员16000人,破县记录4人。运动员获济南市以上运动会奖牌57枚。其中:金牌9枚,银牌16枚,铜牌32枚。 十、城乡建设 城乡面貌实现明显改观。围绕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现代化水景园林城市目标,全力搞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规划体系日益完善。编制完成了新元大街、滨河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展了县城景观水系建设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详规覆盖率达60.3%。城市承载力明显增强。年初确定的“八大工程”顺利完工,6条市政道路得到提升,特别是纬二路经过全面改造,成为一条标准高、配套全、通行能力强的城区主干道。完善污水配套管网,完成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实现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实施热电厂扩建工程,推进供水、供气延伸扩容,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管理得到加强。大力开展了城乡综合整治工作,对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积存的一些垃圾死角,集中进行了彻底整治。新建垃圾中转站8个,清理垃圾死角700余处、清除乱贴乱画2000余处,清运建筑、生活垃圾7000余方,美化了城市环境。小城镇建设进展顺利。加快实施“城镇建设行动”,回河、孙耿、太平三镇的城镇建设进展顺利,全县新增城镇建设面积17万平方米。 农村公路、乡镇卫生院、农村饮水安全等一批国家扩大内需项目顺利实施,有效地改善了民生,提升了城镇化水平。 十一、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 社会保险和保障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数2.75万人,比去年下降15.57%。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9.2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数达到2.49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27.66%。农村医疗保险人数增加,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由去年的41.65万人增加到45.03万人,增长8.12%。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为2938人、10527人,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1.99%、329.5%。 社会事业实现全面进步。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全县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高考再创佳绩,一榜上线数达824人。改造提升农村薄弱学校15所,完成济北小学扩建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工程。医疗卫生事业获得新发展。加强城乡公共医疗体系建设,济北医院投入使用,200处标准化农村卫生室建设完成。落实城镇居民和破产关闭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待遇,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妥善解决特困职工欠缴养老金问题,提高了新农合、优抚医保报销比例。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创业项目94个,带动就业864人,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创建创业型城市试点县。全县9处敬老院三年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五保对象供养条件大为改善。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全年发放低保金1140万元,发放救助金336万元。改造完成了52处农村文化大院,8个镇文化站通过市级验收,为400个村配备了篮球架、乒乓球台等体育器材,为31个村新建办公房屋。夯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保持了低生育水平。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刑事和可防性案件发案率分别下降36.1%和24.8%,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高。统计审计、民族宗教、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也都有了新的进展。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均衡增长。全县年末户籍总人口54.81万人,比上年增长7.2‰。全县男女性比例为100.97 :100 。全县人口出生率10.7‰,增长0.4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7.27‰,上升0.1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44‰,增长0.28个千分点。全县迁入人口8513人,迁出人口6694人;平均人口54.61万人,增长0.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