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张家港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10-08-22 苏州市张家港市统计局

2008年,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协调张家港”,争创全省“第二个率先”示范区的目标定位,解放思想,振奋精神,积极应对,迎难而上,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经济运行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0.3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5%。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13.96万元,按现行汇率折2.04万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则为1.54万美元。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巩固。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4.77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782.95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452.59亿元,增长16.5%。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18%、62.62%和36.20%,二、三产业比重达98.82%,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253.80亿元,增长30.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3.98亿元,增长23.8%。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0.3%、8.3%,比上年分别提高1.8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

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明显。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03万亩,新增流转土地超过5万亩;新建标准化农田3.5万亩,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2.75万吨地方粮吸储轮换到位,新增“放心粮、油”专柜25家。全市认证基地、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模化养殖场标准化生产全面启动。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小麦平均亩产325.2公斤,为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水稻平均亩产556.9公斤,增长8.6%;全市粮食总产量28.09万吨,增长4.7%;油料总产量5977吨,增长16.7%;棉花总产量358吨。稻麦良种覆盖率达98%;农机化综合水平达87%,建成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市(县)。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9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2.36亿元,林业产值2.68亿元,牧业产值4.08亿元,渔业产值3.0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85亿元。

工     业

工业经济继续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759.93亿元,可比增长13.8%。完成工业总产值3790.26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705.23亿元,增长17.6%;完成工业利税257.27亿元,增长5.0%,工业利润160.93亿元,增长0.5%。工业产销率达到98.4%;工业用电量189.70亿千瓦时,增长1.9%。冶金、纺织、机电、化工、粮油食品、建材等重点行业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继续提高,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冶金占49.3%、纺织占17.0%、机电占11.5%、化工占9.5%、粮油食品占6.5%、建材占1.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综合指数达259.74%,高于苏州全市平均水平32.48个百分点。规模经济支撑强劲,百家骨干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市比重为67.0%;十大企业集团的销售、利税分别占全市的48.3%、64.6%。全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263家,其中超900亿元的有1家,超300亿元的有1家,超100亿元的有3家,超80亿元的有1家,超50亿元的有3家,超40亿元的有2家,超20亿元的有6家,超10亿元的有16家,超5亿元的有38家。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食用植物油84.73万吨,比上年减14%;味精1.80万吨,减35.9%;布20192万米,减23.8%;服装10203万件,增长1.6%;纯碱49.72万吨,增长23.6%;化学农药4416吨,减0.7%;水泥386.60万吨,减1.8%;玻璃3129.65万重箱,减17.5%;成品钢材2049.25万吨,增长3.2%;铜加工材14.66万吨,减43.1%。

建筑业

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建筑市场不断规范,行业管理得到强化,建筑企业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促发展,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3.02亿元,增长8.8%。建筑施工企业全年房屋施工面积818.2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00.13万平方米。实现建筑业总产值69.40亿元。

交通运输业

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对外交通快速拓展,市域交通现代化网络基本形成。锡张高速和复线船闸工程快速推进,204国道和苏虞张一级公路改造完成,沙洲中路、长安南路、北庄路、新农路等城区新(改)建工程完工通车,汽车客运总站等一批公交场站建成投运。口岸发展继续领先。同步提升口岸建设形态和开发内涵,张家港港口成为全球首个“国际卫生港口”,电子口岸平台在全省率先启动运行,张家港正式开通台湾航线。口岸货物吞吐量达到1.27亿吨、集装箱运量达到81.39万标箱,完成海关税收154.68亿元、出入境检验检疫货值120亿美元,继续位居全国同类口岸前列。社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年末拥有机动车25.81万辆,其中汽车9.43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4.8%和15.6%。全年新增私牌汽车1.47万辆,年底全市私牌汽车保有量达7.78万辆。

邮电通信业

邮电通信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6981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年末邮政储蓄余额35.71亿元,增长27.3%。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48485万元,增长11.0%。电信电话用户61.82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45.36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6.46万户;住宅电话用户24.70万户;小灵通用户23.12万户。主线普及率每百人80线。电信ADSL宽带网用户达12.88万户,增长10.3%;LAN用户达5437户,增长40.8%。数字数据网用户端口778个。移动通信业务迅速发展,移动电话用户为106.49万户。

国内贸易业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15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其中城区83.11亿元,增长26.2%;农村84.04亿元,增长2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行业分:批发业11.24亿元,增长79.4%;零售业131.77亿元,增长19.6%;住宿业2.55亿元,增长22.1%;餐饮业21.45亿元,增长47.6%。贸易业态进一步升级,节日消费和餐饮消费成为亮点,消费结构呈现出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的倾向。全年商品市场实现成交额601.42亿元,其中保税区化工品原料市场成交额252亿元。

金融保险业

金融业健康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112.13亿元,贷款余额787.9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7%和9.3%。存款中,居民储蓄余额443.82亿元,增长29.3%。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50.33亿元,减1.3%。全年保费收入15.62亿元,增长26.4%,其中财产险5.19亿元,增长11.9%;人寿险10.42亿元,增长35.0%。年末全市证券开户数11.76万户,增长8.5%,全年股票成交金额958.35亿元,减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