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洪洞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9-25 临汾市洪洞县统计局

洪洞县统计局

2007年3月26日

2006年,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实施“十一五”规划,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省、市宏观调控措施,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鼓励自主创新,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全县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多项经济指标创出历史新高,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一、     综   合

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80.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全县人均GDP达到11017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5.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0%;第二产业完成55.25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完成19.87亿元,增长15.1%。在工业和投资的强劲拉动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6.4:69.8:23.8调整到7.0:68.4:24.6。

劳动就业取得进展,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县2006年城镇年末从业人员达到45733人,比2005年增加1562人,增长3.5%,就业人员中在岗职工人数为40893人,比2005年增加427人,其中:企业22151人,增加706人,事业13816人,减少400人,行政机关4926人,增加121人。全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到62270万元,比上年增长14.0%,全年人均工资总额达到15428元,比上年增长14.9%,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年人均生活费为5717元,比上年增长58.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城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1万人。同时积极组织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和转移,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万余人。

市场物价水平小幅上扬。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8%,比上年增长1.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4%,粮食价格上涨0.1%;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1.0 %;衣着价格降低0.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0.1%;交通和通讯价格上涨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2%;居住价格上涨0.7%。

目前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扩张有限,增长方式仍显粗放,主导产业的依赖性过强,投资拉动特征明显;工业结构层次较低,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压力较大;城乡之间、各阶层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拉大,消费需求滞后;就业和再就业任务依然艰巨。

二、农 业

农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06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712万元,比上年增长%。其中,农业产值58462万元,增长%;林业产值1097万元,增长1.6%;牧业产值34318万元,下降6.9 %;渔业产值316万元,增长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519万元,增长0.8%。全年粮食总产量为322292吨,比上年增产24.8%,为历史第二个高产年,其中夏粮179736吨,比上年增产44.3%,秋粮142556吨,比上年增产6.6%。其它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棉花总产112吨,同比增长86.7%,油料1308吨,同比增产3.3%,全年肉类总产量达22221吨,同比增长5.8%,年内猪出栏246458头,同比增长7.6%,禽蛋总产量为16026吨,同比增长16.5%,奶类总产量为25610吨,同比增长2.2%。全县营造林地面积达到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8.8%,全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82480万元,同比增长35.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县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40322万元,实现增加值449394万元。

2006年全县主要工业产品受市场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增减变化。原煤总产896.3万吨,同比降低1.8%;洗精煤1227.3万吨,同比增长36.6%;焦炭477.8万吨,同比增长5.5%;水泥及熟料44.5万吨,同比增长110.7%;生铁40.8万吨,同比降低3.3%;饮料酒85470千升,同比降低18.6%;硫酸3.8万吨,同比增长13.6%;合成纤维聚合物6.96万吨,同比增长8.7%;合成氨8.12万吨,同比增长19.0%;农用N、P、K化学肥料(折纯)7.41万吨,同比增长14.8%;机制纸及纸板1.24万吨,同比增长9.9%。

全县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97735万元,比上年增长%。全年竣工房屋面积为136095平方米,同比增长92.2%。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3936万元,比上年增长31.4%。从当年投资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140万元,增长28.0%;第二产业投资174557万元,增长12.4%,第三产业投资54239万元,增长189.5%,狠抓饮水解困工程,年内解决了6万余人的饮水困难。

四、交通和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62199万元,比上年增长14.7%。年末全县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29020辆,其中年末载客汽车保有量3130辆,比上年增长6.1%,年末载货汽车保有量达1905辆,比上年年末增长5.4%。截至2006年年末,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046公里,比上年增长5.4%。全县各类电话总用户达292519户,其中城乡居民住宅电话96197户,比上年增长12.8%,个人移动电话187707户,比上年增长19.5%,城市小灵通用户16774户,比上年增长10.3%,宽带网络接入户9121户,比上年增长56.5%,电话普及率达到39.8部/百人。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319万元,比上年增长176.9%。

五、贸易及旅游

在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的直接推动下,消费品市场表现出异常繁荣的景象。2006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160072万元,同比增长15.5%,其中批发零售贸易额为144766万元,同比增长%,住宿餐饮业营业额达14310万元,同比增长48.5%。

旅游业继续发展壮大。随着以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为龙头的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实现了广胜寺、历山、唐尧故园、皋陶祠等景点的修复与开发,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旅游业继续呈现快速发展的好势头。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9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和17.2%。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全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2070万元,比上年增长19.77%,增收21798万元,其中完成县级地方财政收入26552万元,增长35.0%,增收6888万元;全县当年一般预算财政支出60672万元,比上年增长27%。

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长。200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和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616668万元和540033万元,存款比上年增长15.5%,贷款增长5.2%。各项存款中居民储蓄存款为513163万元,年内净增84643万元,比上年增长19.9%。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总收入为2231133万元,累计现金支出2325060万元,全年货币净投放93972万元,比上年增长74.9%。

九、文教、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小学校的撤并改建寄宿学校工作进展顺利。经过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86所,比2005年底减少34所,其中普通高中13所,在校学生14359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1200人;初中57所,在校学生46638人,小学425所,在校学生68383人,全县教职员工数达到8019人,其中专任教师7341人。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包括乡村社区诊疗所)724个,其中医院14个,卫生院24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7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095张。卫生技术人员2006人,其中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361人,初级职称1230人。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总量保持了适度增长。据公安户籍年报反映全年新出生人口14645人,死亡人口4171人,自然增加人口17439人。另据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县境内常住总人口为735665人。其中:乡村人口为516952人,占总人口比重70.3%,城镇人口为218713人,占比重29.7%。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2.44‰,死亡率为5.7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68‰。

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消费又有改善。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764元,同比增长14.5%,人均消费性支出为6690元,同比增长17.7%;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现金收入(剔除储蓄借贷)为4418元,同比增长20.1%,人均生活消费性现金支出2356元,同比增长36.1%,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4031元,同比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生产经营纯收入人均1053元,比上年增加9.3元,同比增长0.9%,农户家庭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经营纯收入人均775元,比上年增加110元,增长17.0%,尤其是从第三产业得到的收入人均达675元,绝对额比上年增加129元,增长24.0%,这充分彰显了我县广大农村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注: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