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10-06 包头市统计局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8.9%。

铁路货运量8787万吨,增长3.6%;公路货运量13706万吨,增长24.0%;民航货运量1073吨,比上年下降27.6%。铁路客运量621万人,增长6.0%;公路客运量1267万人,增长9%;民航客运量53.3万人,增长42.3%。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70.3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3亿元,比上年下降17.2%;电信业务总量69.1亿元,增长26.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1.3万户,增长1.1%;移动电话用户223.6万户,增长27.0%。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95.5亿元,比上年增长53.3%。国内旅游人数525.2万人次,增长19.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4.9亿元,增长54.0%。入境旅游人数1.8万人次,增长2.5%;旅游创汇达777.8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7.4%。

七、金融和保险业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1496.2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16.1亿元,增长38.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86.0亿元,增长15.5%。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814.1亿元,增长29.0%。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27.3亿元,增长14.9%;中长期贷款余额459.5亿元,增长57.3%。在短期贷款余额中,工业贷款余额134.4亿元,比上年下降4.8%;农业贷款余额42.4亿元,增长26.1%。

全年保险业务收入达2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财产险收入9.7亿元,增长21.0%;人寿险收入16.6亿元,增长11.7%。保险赔款及给付支出8.1亿元,增长29.2%。其中,财产险赔款及给付4.2亿元,增长33.9%;人寿险赔款及给付3.9亿元,增长34.2%。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全年招收学生1.7万人,在校学生5.3万人,毕业生1.3万人。成人高等学校2所,在校学生0.5万人。高职院校4所,在校学生2.6万人。普通中专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19所,在校学生2.9万人。普通高中35所,在校学生5.0万人。普通初中66所,比上年减少3所;在校学生9.0万人。普通小学198所,比上年减少21所;在校学生15.2万人。全市有幼儿园168所,在校幼儿2.5万人。全市有民族中小学13所,在校学生1.3万人。民办中、小学19所,在校学生1.2万人。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100%、99.13%和93.30%,分别比上年提高0.17、0.21和2.49个百分点,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6%。

全年申请专利508件,比上年增长20.1%。全年组织实施20项重大科技项目,获自治区科学技术奖22项、自然科学奖3项。全市已累计创建自治区级以上科技创新型试点企业12家,其中国家级科技创新型企业1家;累计创建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6家,其中本年新增20家。新增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1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7个,艺术表演场所7个,群艺馆、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2个,美术馆1个,纪念馆1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53%,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5%。

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217个,其中医院4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心、站)189个,卫生院7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1个;年末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1995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884人。

年内全市体育健儿在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上获得1枚金牌和1枚铜牌,在全国跆拳道、乒乓球、田径等青少年比赛中获得7枚金牌、2枚银牌、11枚铜牌,在自治区青少年游泳、射击、武术散打等17项青少年锦标赛中获得82枚金牌、75枚银牌和71枚铜牌。

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全市继续加大城市建设投资力度,民族东路改造、机场高速立交桥西延等道路改扩建工程顺利完工,全市新增道路面积130万平方米。锦林公园、稀土公园等一批园林绿化项目投入使用,新增绿地面积19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组织实施城市中心区供水排水管网建设、城区污水管网改造、城市集中供热节能改造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0%,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4%。

十一、资源和环境保护

全年总用水量10043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88 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6453万立方米,工业用水22794万立方米,农业用水71184万立方米。

全年荒山黄(沙)地造林面积47321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1986公顷。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造林面积45200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95.5%。截至2009年底,自然保护区达到4个,年末实有自然保护区面积14.2万公顷。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636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8%。规模以上能源消费总量2102万吨标准煤(当量值),其中原煤消费量2755万吨,增长8.2%;焦炭消费量738万吨,增长3.5%;天然气消费量16567万立方米,增长24.6%;电力消费量252亿千瓦小时,比上年下降1.0%。全市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8%左右。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308天,比上年增加13天。主要污染物减排连续三年实现“双降”,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8.32万吨,比上年下降0.3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7万吨,比上年下降0.34%。

全年平均气温为8.2℃,比上年高0.6℃。年最高气温36.5℃,年最低气温-21.9℃。

十二、物价、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57.2万人,比上年增加4.0万人,其中男性为131.9万人,女性125.3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5.3。城镇人口200.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7.9%。人口出生率8‰,死亡率3‰,人口自然增长率5‰。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089元,增长10.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950元,增长16.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1.6%。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7826元,比上年增长10.6%;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522元,增长11.2%;农村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1%。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3平方米,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28.9平方米。

年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53.4万人,比上年增长5.2%;享受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20.3万人,增长5.8%;按时足额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40.0亿元,增长20.5%;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4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41.5万人,增长0.2%;支出失业保险金1.6亿元,增长38.2%。全市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为71.9万人,增长6.2%;支付医疗保险金9.5亿元,增长27%;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45%。全市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36.6万人,增长7.5%;支出工伤保险金3474万元,增长49.9%。全市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36.9万人,增长8.2%;支出生育保险金4358万元,比上年减少18.3%。

注:1.本公报中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