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市枣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全市经济呈现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高、活力增强、人民生活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2007年,全市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达到97.48亿元,比上年增加17.45亿元,增长15.6%,增幅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 一、二、三产业全面增长,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一产业增加值为36.08亿元,增长7.0%;二产业增加值23.50亿元,增长35.7%;三产业增加值37.90亿元,增长13.3% ;三次产业结构为37.01:24.11:38.88,与2006年的38.0:21.2:40.8相比,一产业下降了0.99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了2.91个百分点,三产业下降了1.92个百分点 。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主体成长加快。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上年的80家增加到110家,净增30家。 物价水平持续上升。2007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6.95%,其中衣着价格上涨15.89%,食品价格上涨13.56%,居住价格上涨7.15%。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6.22%。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15.13%。 二、农 业 2007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7895万元,增长14.38%。一是种植业取得全面丰收,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05.85万吨,比上年增加17.2万吨,增长19.40%;棉花产量13582吨,比上年减少1.4%;油料总产量48347吨,比上年减少12.1%。二是畜牧 水产品大幅增长。全年生猪出栏100.04万头,同比增长27.3%;牛出栏143316头,同比增长62.2%;羊出栏336406只,同比增长24.2%。家禽出笼2104.7万只,同比增长13.4%;水产品产量51088吨,同比增长14.9%。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02185万元,可比增长43.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11280万元,同比增长80.2%,实现销售产值398914万元,同比增长88.8%,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12200万元,同比增长74.1%。经济整体效益提升,利税总额大幅增长。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7.53%,比上年同期提高22.06个百分点。七大经济效益指标除资产负债率下降外,其他六大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实现利税20307万元,同比增长70.0%;利润总额为8843万元,同比增长96.3%。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28亿元,可比增长1.0%。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需求增加,城乡私人投资快速增长。2007年 , 全 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52074万 元 , 同比增加 62023万 元 , 增长 32.6%。 其中,城镇 50万元以上项目 固定资产投资 150585万 元,同比增加 31163万 元,增长 26.1% ,农村 50万元以上项目 投资完成 43639万 元,同比增加 17794万 元,增长 68.8 % 。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从投资的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28714万元,同比增长35.3%,占城镇以上投资比重达75.7%。 房地产快速发展。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9337万元,同比增长1.4倍。房屋施工面积达到291311平方米,同比增长91.1%;商品房销售面积182486平方米,同比增长2.4倍。 五、国内贸易 城乡市场活跃。2007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0485万元,比上年增加76549万元,增长20.47%,增幅比上年提高5.17个百分点。分城乡销售看,城市实现零售额244459万元,同比增长21.55%;农村实现零售额206009万元,同比增长19.20%。 六、对外经济贸易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招商引资成效显着。2007年,全市外贸出口额1273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4%,增幅比上年提高16.38个百分点。全市招商引资项目291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5个,增长5.43%,招商引资额达10.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23亿元,增长28.52%,增幅比上年提高17.78个百分点。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7年全市等级公路通车里程3981公里,增加950公里,其中高级公路55.5公里。全市货运周转量76541万吨公里,同比增长8.9%;旅客周转量78076万人公里,同比增长5.0%。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市邮政业务总量4.87亿元,同比增长10.1%;电信业务总量18778亿元,同比增长13.4%。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7.5万户。本地电话用户12.98万户。 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65.1万人次,同比增长13.4%;旅游外汇收入55万美元,实现了零突破;国内旅游收入25400万元,同比增长28.3%。 八、财政与金融险 财政收支基本实现 同步增长。 2007年,全市全地域财政总收入50354万元,同比增长26.0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202万元,同比增长10.41%。其中,各项税收12036万元,增长14.66%;地方基金收入12556万元,增长96.96%.地方财政支出95450万元,增长32.91%。 金融存贷款稳定增加。2007年,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67551万元,增加82630万元,比同期增长10.53%,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93310万元,增加76043万元,比同期增长12.3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72096万元,增加7280万元,比同期增长2.75%。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继续发展。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8074万元,同比增长32.91 %。 教育事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10所,在校学生13.57万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0.68万人;普通中学48所,在校学生6.57万人;小学157所,在校学生6.31万人;幼儿园138所,在园儿童数1.05万人。全市现有专任教师0.91万人。 十、文化和卫生 文化体育事业和文化产业稳步发展。2007年末,全市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8.12万册。体育场馆13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电视综合覆盖率为95%。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2007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8个,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709张;卫生机构人员383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991人,执业医师904人,注册护师(士)791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2007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109.83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8.22万人。新出生人口11198人,人口出生率为10.16‰;死亡人口2653人,死亡率为2.3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8‰。全市男女性别比为105.6: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