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1-02-22 湖州市统计局

成功举办第五届湖笔文化节,大型音舞诗画“太湖之州”受到各方好评,“幸福大舞台”等广场文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一批具有湖州地方特色的文艺精品脱颖而出,全年获省以上奖项41项(次),舞蹈《蚕匾上的婚礼》荣获全国“群星奖”。全年共引进高雅艺术演出185场,举办大型广场文化活动559场,组织基层文化活动2785场,开展电影下乡放映1.51万场次;年末有线电视用户72.44万户,比上年增加4.96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工程进度居全省前列,数字电视用户数由上年的27.41户增加到53.74万户。全年出版各类报纸3496万份,其中湖州日报1584万份,湖州晚报1704万份,湖州广播电视报208万份。

精心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创新体育自愿者活动和全民健身广场示范活动。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全国极限运动会、第二届中国太湖帆船节、2010年全国射箭奥林匹克项目比赛、全国“下渚湖”越野生存挑战赛、2010中国·长兴二界岭首届山地自行车挑战赛等大型赛事。我市运动健儿在省以上运动会上获得奖牌126枚,其中金牌65枚、银牌15枚、铜牌46枚。德清县体育中心、长兴县体育馆、安吉县龙山体育中心、体训大楼等重大体育场馆陆续开始新建改造或投入使用,全年体育设施延伸自然村新增180个。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

年末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321个,其中医院34家、卫生院87家、妇幼保健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720个;等级医院22家,其中三级医院5家;拥有医疗床位10129张,其中医院床位9639张;卫生技术人员15973人,比上年增加774人,其中执业医师4683人、执业助理医师1188人、注册护士4966人;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37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2人,其中医生23人。年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67.14万人,参保率为97.0%,全年报销金额3.86亿元,比上年增长3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3.4%,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农村改水投资总额4299万元,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人口受益率达到97.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市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4.59%。、6.01%。。

十一、人口、就业、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年末户籍人口259.98万人,其中男性129.88万人、女性130.10万人;非农人口82.90万人,比上年增加1.06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49.01万人,占总人口的18.9%,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2.04万人,出生率为7.87%。;死亡人口2.02万人,死亡率为7.7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9%。;计划生育率为98.01%。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19万人,帮扶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7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729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72元,增长10.0%;占户数20%的最高收入组的收入为最低收入组的4.5倍;人均消费支出16207元,增长11.3%;恩格尔系数为36.8%;年末人均住房面积31.96平方米。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288元,增长13.1%;占户数20%的最高收入组的收入为最低收入组的7.1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139元,增长13.4%;恩格尔系数为32.9%;人均住宅面积58.0平方米。城乡居民年末人均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达31606元,比上年增加5047元,增长19.0%。

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74.10万人,比上年增加7.8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0.08万人,增加10.9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0.84万人,增加6.2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59.33万人,增加5.1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40.75万人,增加7.11万人;参加生活保障和生活补助制度的被征地农民17.83万人,增加1.44万人。年末住房公积金正常缴存人数达到18.65万人,比上年增加1.49万人;全年归集住房公积金19.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当年发放个人住房贷款15亿元,增长6.0%。

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拥有床位10052张,收养人数4352人。城镇“三无”、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对象2568人,集中供养率98.6%,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全市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25117户,人数45744人,其中城镇10159人、农村35585人;全年发放低保保障金7231万元,增长4.2%;市区城镇低保标准由上年的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340元,农村由180元提高到204元。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84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3282万元。

十二、城市建设和节能减排

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深入实施中心城区有机更新,启动东街、小西街、勤劳街区域改造,推进凤凰路、太湖路综合整治,重点街区功能品位和主要道路通行能力持续提升。积极打造地标性建筑,长岛公园正式开园,爱山广场开街营业,衣裳街区修复基本完工,太湖明珠、奥特莱斯、东吴国际、双子大厦、新浙北大厦等项目全面推进。加大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力度,邱城遗址公园一期工程完工,“五河十岸”水系景观整治、城图广场、赵孟兆页艺术馆等项目基本完成。联动推进城市各片区开发建设,滨湖大道基本贯通,城市外环线、铁路湖州站综合交通枢纽开工建设,仁北片和毗山新区路桥、仁皇山公园、吴兴总部经济园等项目扎实推进。城建惠民力度进一步加大,加快中心城区16个老居住区改造,启动26个老小区综合整治,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及直运试点,精心做好绿化美化工作。年末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8平方公里,比上年扩大5.4平方公里。

全力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全年组织实施重点节能技改项目124项、污染减排项目38项,否决拟实施的高耗能、高排放投资项目68项,国家和省下达的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全面完成。全面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和节能工作,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全年通过强制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企业15家,35家国控、省控以上重点工业企业已全部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上报省级绿色企业15家,7家企业获得省级绿色企业称号,7家获得市级绿色企业。全面完成“811”新三年行动,3个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1个市级重点环境问题整治工作全面完成,16家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加强太湖蓝藻防治和水环境保护,南太湖生态修复工程、“苕溪清水入湖”等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全面推进。

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全市地表水水质总体良好,82.4%的监测断面达到Ⅱ、Ⅲ类水质,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79.7%的监测断面水质满足功能要求,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0.1%。全市已拥有3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46个省级生态乡镇、57个市级生态乡镇和248个市级生态村,拥有国家级绿色学校3所、省级绿色学校73所、市级绿色学校128所。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设区市,德清县通过国家生态县公示,长兴县被命名为省级生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