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瓯海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财政和金融 2010年,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3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增幅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12亿元,比上年增长8.0%;中央“四税”收入17.46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全年地方财政总支出17.64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民生类支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城乡社区事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支出,比上年分别增长165.8%、28.2%、39.2%和32.8%。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80.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72.70亿元,与上年持平;年末贷款余额35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 八、教育和科技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10年,全区有各类幼儿园141所,小学63所,初中19所,普高9所,职高6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电大分校1所。在园幼儿30637人,中小学在校生79336人,特殊教育学生132人。在职公办教职工4312人,民办教职工3949人。全区学前教育3—5周岁幼儿人口入园率达95.6%;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达到了100%;初中入学率100%,辍学率为0;7—15周岁“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达96.76%。参加新高考的应届生3032人,上线2557人,上线率达84.3%,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成人教育持续发展,全年报名参加成人高校考试人数331人,录取人数235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突破。全年投入区级财政性科技经费2246万元,争取市级以上财政科技支持经费1042万元。获准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立项45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8项,市级34项。实施区级科技计划项目61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9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新培育省级科技研发中心2家,市级9家,区级6家。新增专利示范企业市级2家,区级7家。优化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建立瓯海区创新创业平台,完善科技培训中心大楼和区包装行业创新服务中心功能,深入推进科技强区和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着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截至2010年底,全区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博馆1个,综合文化站13个,“东海文化明珠工程”5个、“金海岸文化网工程”3个、省文化示范村(社区)3个、市文化示范村(社区)24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6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示范点29个、“图书流动工程”网点45个。 全面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全年文化下乡180场,送图书下乡2.57万册次,放映农村数字电影2664场,观众人数达125.5万人次。成功举办了 “诗画瓯海山水情”——2010金瓯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 扎实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国“指南针计划”——“中国传统造纸传承与展示示范基地”建设试点项目顺利完成,为我区打造集保护、参观、展示、体验为一体的泽雅传统造纸生态博物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功申报温州市首届传承人名录6个、传承基地2个、浙江省第四批非遗名录3个、温州市第四批非遗名录1个。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2010年,区财政投入卫生事业经费6295万元,比上年增长42.7%。全区13个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利率制度,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医改任务。公共卫生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全区现有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22个,共有医疗床位600张,注册医师1136人,注册护士563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2010年全区参合农民268853人,参合率达到99.45%。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2010年,瓯海区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 称号。全年新建省青少年俱乐部3个、省青少年体育户外营地1个、省村级体育俱乐部4个、省级城市体育先进社区3个、省小康体育村5个。在省十四届运动会上,共获得21.8枚金牌,22.5枚银牌,16.5枚铜牌,总分668.5分,在全省90个参赛县(市、区)中金牌总数列第15名,奖牌总数列第13名,总分列第14名的历届最好成绩。 十、环境保护 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大环境监管力度,深化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0年,进一步完善区环境自动监测监控中心,将全区的重污染企业纳入监管。丽岙镇已建成省级生态镇,茶山、新桥街道和瞿溪镇已申报市级生态镇(街道),瞿岙村和下庵村已申报国家级生态村,布袋垟等24个村已申报市级生态村。对11个工业园区开展了环境污染整治, 506家企业补办了环评审批手续,412家企业通过环保“三同时”验收。据初步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区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2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5.2%和15.4%,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区总人口40.62万人。其中,非农人口6.7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6.5%。男性人口20.6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50.9%;女性人口19.9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49.1%。18岁以下人口6.6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6.5%;18—35岁人口12.04万人,占比29.6%;35—60岁人口16.10万人,占比39.6%;60岁以上人口5.79万人,占比14.3%。据计生部门统计,2010年全区计划生育率为89.1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87元,比上年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265元,比上年增长12.0%。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2010年末,全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215638人,其中机关事业职工9549人,企业职工107985人,城乡居民98104人。全区参加医疗保险68313人,工伤保险192947人,生育保险52323人。全区5663名企业退休职工已全部移交到16个社区进行管理,社会化服务率达100%。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区共有6902名城乡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7237人次享受医疗救助,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达96%和100%。资助400户困难群众进行了危房改造。 备注: 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