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地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3-31 大兴安岭地区统计局

2010年,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四行业稳定协调发展,其中批发和零售业是我区消费品市场的主导力量。1~12月,批发和零售业增长良好,共实现零售额28820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9%。住宿和餐饮业发展平稳。1~12月,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249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8%,占全区总量的15.4%,拉动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9个百分点。

消费惠民的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随着大兴安岭“家电汽摩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的广泛深入开展,大力推动了乡村消费市场日渐活跃,与城镇消费市场呈现出双双发力、共同繁荣的格局。1~12月,城镇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7393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4%;乡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676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7%。

限额以下单位发展壮大。经营相对灵活的限额以下商业企业和个体户商品销售活跃,逐步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生力军。1~12月,全区限额以下贸易企业及个体户共实现零售额20155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

六、对外经济贸易及旅游业

据海关统计,2010年全年进出口总值完成3415万美元,增长67.0%,其中出口完成3157万美元,上升116.5%;进口完成258万美元,下降44.8%。

2010年对俄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扩大。境外采伐完成50.52万立方米,和去年同期持平;在外劳务人员1588人,下降13.7%。

旅游业稳步增长,全年接待各类旅游者223.2万人次,增长51.9%;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01958万元,增长61.7%。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2010年全区完成公路客运量143.3万人,同比增长3.8%;完成客运周转量19671万人公里,同比增长9.9%。完成公路货运量656万吨,同比增长6.1%,完成货运周转量115618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2.9%。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2010年全区完成邮政业务总量8437.4万元,同比下降17.0%;通信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0690.3万元,同比增长10.9%。全区共有移动电话36.5万户,同比增长25%;本地电话用户12.6万户,同比下降3.8%;国际互联网用户6.0万户,同比增长22.4%;全区特快专递14.8万件,同比降低8%。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46386万元,比年初增加169112万元。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344454万元,增加59468万元;储蓄存款余额1016292万元,增加100928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53719万元,比年初增加100866万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51003万元,增加35100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86905万元,增加50554万元。全年累计货币净投放83902万元,比同期减少29960万元。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保费收入为55338万元,比上年增长5%,其中,财产险收入5610万元,增长16.2%;寿险收入49728万元,增长3.8%;全年赔付额为11978万元,比上年下降25.7%,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2425万元,下降28.5%;寿险赔付金额9553万元,下降24.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区共有普通中学35所,招生7542人,在校生24746人,毕业生8144人。普通小学61所,招生3266人,在校生21526人,毕业生4397人。公办幼儿园18个,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3855人。大兴安岭职业学院招生1399人,其中:专科931人、中专468人。学年末在校学生4108人,其中:专科3223人,中专885人。

2010年,科技活动取得新成果。研究所从业人员139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96人。全区科技经费支出2551万元,全区通过科技成果鉴定2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4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1个。中短波转播发射台2座、调频发射台22座、电视转播发射台22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7.4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94%。有线电视用户7.74万户。

2010年,大兴安岭地区共有卫生机构349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6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534张,卫生技术人员439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391人,注册护士1259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1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1个。全区共有县(区)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65个。

2010年,大兴安岭地区运动员在国内比赛中成绩显着,全年共获得12枚金牌、1枚银牌。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出现负增长。公安年报数据显示,全区人口出生率5.05‰,死亡率6.04‰,人口自然增长率-0.99‰。年末全区总人口52028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1836人,占总人口比重88.8%。男性人口265791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1.1%;女性人口254489人,所占比重为48.9%。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4.4。18岁以下人口72569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3.9%;18~60岁人口372497人,所占比重71.6%;60岁以上人口75214人,所占比重14.5%。

据对全区360户城镇居民家庭调查显示,2010年我区城镇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48元,比上年增长1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946元,同比增长9.4%。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8%,比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

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总量增加,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稳步增长。2010年末全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为86862人,同比增长3.4%。其中:在岗职工84526人,同比增长3.1%。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再创新高,突破两万元大关,达到20630元,增长6.0%。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支出7011.5万元,比上年增长3.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322.3万元,与上年持平。拨付救济、救灾和低保资金到位额9919.1万元,比上年增长4.1%。

注: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或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由于统计制度方法的变化,个别指标总量的增长情况与上年公报发表的数据不一致,均以本公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