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仪征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全年进出口总额5920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出口3083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全年共完成旅客运输量1118.9万人次,其中公路客运量1103.4万人次。货物运输量810.9万吨,其中公路货运量404万吨。完成旅客周转量1376577万人公里,其中公路旅客周转量1376531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255404万吨公里,其中公路货物周转量11620万吨公里。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05.1万吨。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21710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15580辆。 邮电通信业稳步增长。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4.84亿元,比上年增长1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5.0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2.5万户,互联网用户6.75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50.01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9.22亿元,增长30%。财政总支出34.6亿元,增长28.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9.68亿元,增长25.9%。 金融总体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8.35亿元,比年初增加41.35亿元。其中储蓄存款136.36亿元,比年初增加18.9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7.96亿元,比年初增加9.27亿元。 保险业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实现保费收入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财产险收入1.52亿元,增长21.4%;人寿险收入4.94亿元,增长15.2%。赔付款1.54亿元,增长3.4%。其中财产险赔付0.82亿元,增长5.6%;人寿险赔付0.72亿元,增长1.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以上高新技术产品63个,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51亿元。新认定扬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31家,康能生物公司建成扬州市首批企业院士工作站,史福特公司设立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科技创业园新增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0家。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54个,引进高层次人才23名。设立市长质量奖。创成省名牌产品、着名商标4个。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实施重点节能技改项目19项,淘汰落后用能设备340台(套),关闭“三高一低”、“五小”企业16家。全年各类专利申请数达1207件,其中发明专利244件,专利授权509件。 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南师大二附中创成省四星级高中。合并原市技师学院、电大、工业学校,组建新的技师学院。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新建、改造校舍7.4万平方米。教育教学质量继续提高,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1%,小学净入学率保持100%。年末全市共有高中5所,在校生11300人;初中18所,在校生14984人;小学37所,在校生24913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生3344人(含中专);幼儿园35所,在园幼儿11207人。 十、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文物普查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完成盛氏故居修缮工程。在扬州县市中建成首家数码影院。完成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乡镇标准文化中心实现全覆盖,所有行政村建成农家书屋。举办第九届全民健身节活动,超额完成省十七届运动会参赛任务,体育强市创建通过省级验收。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全部零差价销售。完成市人民医院、南医三附院病房楼主体工程。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加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98%以上。年末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690张,卫生技术人员2235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829人。加强育龄妇女保健,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下降。创成国家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市。 十一、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4座,铺设污水管网47.6公里。新增造林3.34万亩,其中成片造林2.5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5.2%。实施松材线虫病三年整体除治工程,更新松林1.5万亩。深入推进废气治理,扎实开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完成COD减排296吨、SO2减排3500吨。2个乡镇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考核,创成省级生态村3个、绿化合格村33个。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6分。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根据对100户城镇住户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7元,比上年增长12.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2%。人均消费性支出13036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37.6%,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21.7%。根据对100户农村居民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136元,比上年增长14.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082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为36.6%,人均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为18.1%。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2.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为48.7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1.73万人和13.86万人、8.30万人;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7.6%,97.5%和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33.1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9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000人,新增城镇就业500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8%。调高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保征缴基数,提高新农合筹资、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居民低保、失地农民保障标准。建设32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2026张。城乡居民11815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注: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人口统计数据详见另行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