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南湖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科技和教育 科技进步成效明显。2010年,科技三项经费4885万元,比上年增长36.3%。全年列入区级以上的各类科技项目有180个,其中国家级12个、省级62个。获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全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7家,省农业科技企业5家、市高新技术企业7家、市专利示范企业4家。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10年,全区专利申请数为1159项,比上年增长38.6%;专利授权为943项,增长73.3%;其中发明专利73项,增长108.6%。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68.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0.2%,新产品产值率27.84%。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开展首届区长质量奖评选,新增省级着名商标2个,省级名牌产品5个。 优质均衡教育不断推进。年末全区有幼儿园51所,在园幼儿数14817人,小学30所(含村完小),在校学生35491人,普通中学21所,在校学生18598人。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100%,初升高比例达98.3% ,幼儿入园率达99.1%。积极维护教育公平,全区公办中小学吸纳新居民子女的比率达70.2%。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全年新增省特级教师2名、市级以上名师18名,列全市第一。推广完善名校集团化、城乡共同体等结对帮扶机制,城乡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校舍安全工程、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扎实推进。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全区拥有示范性成校4所,全年完成农村预备劳动力教育培训187人,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在册人数916人。 七、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图书馆建设进一步推进,镇分馆外借图书达近10万人次, 12个村(社区)建成图书流通站。深入打造“歌城品牌”,被授予中国合唱协会南湖合唱基地。全区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全区已有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4个;市级文化示范村(社区)18个。开展了第二届“城乡文体十大联赛”、踏白船比赛及各类节庆文化活动,全年举办各类戏剧、戏曲演出220场、广场文化活动160场、下乡演出82场,放映农村数字电影1142场。城乡结对活动全面展开,6个街道、52个社区分别与5个镇、73个村建立街道与镇、社区与村城乡文化结对关系,开展“城乡文化结对”活动90次。校园文化进一步繁荣,“南湖区阳光少儿艺术团”被命名为“第三批浙江省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突破,“嘉兴掼牛”项目被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名录;“江南船拳”项目被列入嘉兴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推荐申报浙江省非遗名录。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有医疗卫生机构30个、床位504张。有卫生技术人员1040人,其中执业医师343人、执业助理医师95人、注册护士295人。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受益水平。21.88万城乡居民参加了合作医疗,筹集合作医疗基金6515万元,补偿合作医疗资金6843万元,住院补偿2.04万人次。农村安全饮用水受益率97.4%,全区孕产妇死亡率为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3.30‰。 体育事业硕果累累。积极参加第十四届省运动会,获金牌24.06枚,列全省县市区第12位,总分859.30分,列全省县市区第4位、全市第一。群众体育再创佳绩,在首届省体育大会上获总成绩第10名,列全市首位。成功举办区第六届运动会,参赛人数达6847人次。全年共创建省级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学校1所、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个、省级村级体育俱乐部1 个、省级社区体育俱乐部2个。 八、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2010年,全区新增绿化造林2900亩、生态绿道7.5公里,疏浚河道200公里,河道长效保洁实现全覆盖。全年关停5家、搬迁10化工企业,化工行业专项整治通过省级验收。继续巩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成效,顺利通过省新“811”环境整治考核验收。新丰镇成功创建省级兴林富民示范镇,余新镇通过省级森林城镇创建验收。 九、人口、就业和人民生活 人口总量低速增长。2010年,全区人口出生率为7.42‰,死亡率为6.34‰,自然增长率为1.08‰,计划生育率为98.08%。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为473567人,比上年末增加194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5447人,比上年末增加1436人。 就业和再就业积极推进。2010年,全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3597人;帮助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8913人,其中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31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1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5%。7828人享受灵活就业社保补贴1363.62万元,11人享受一次性再就业补助1.1万元,135名就业困难人员被企业吸纳享受社保补贴34.37万元,共计使用再就业专项资金1399.09万元。建立健全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长效帮扶机制,开展高技能培训266人,同时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1889人参加了技能鉴定。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815元,比上年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979元,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4605元,比上年增长13.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193元,增长0.5%。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再次缩小,2010年我区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上年的1.77:1(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缩小到1.70:1。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2010年,新增养老保险1.57万人,全区参加职工养老保险人数已达14.79万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100%,纳入社区管理率为100%;失业保险参保1.57万人。全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6.74万人,其中已经享受养老待遇的0.70万人。进一步巩固完善了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农村敬老院全部转型升级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年末全区拥有养老服务中心(敬老院)5家,床位488张,集中供养人数220人;75个村、社区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城乡居民获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为1319人和2502人,共发放低保金662万元。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全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测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