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开福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传统服务业健康发展。从商品销售类别看,2010年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累计实现汽车类零售总额54.9亿元、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51.5亿元、中西药品类零售额19.8亿元、家用电器类零售额5.9亿元,分别增长40.4%、33.7%、24.6%,19.1%。其中,石油及制品零售额占全市的66%,汽车类零售额增长对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29.4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的增长对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24.2个百分点。服务外包、电视购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意和会议会展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金融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大幅提升,实现区域收入7.5亿元。城市高端服务业蓬勃发展,开福万达广场、泊富国际、北辰三角洲等一批极具代表性的城市综合体相继启动建设,世纪金源大酒店建成开业,铂尔曼、洲际等国际一线品牌酒店强劲入驻。旅游经济持续升温,民俗游、宗教游、生态游逐渐成为主流,全年共接待游客560万人次,沙坪小镇和长沙园林生态园获批国家3A级景区。 六、经济合作 招商工作成效显着。2010年引进市外境内资金形成固定资产投资97.3亿元;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41.6亿元;合同利用外资4.8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3.3亿美元。成功举办第三届“开福金秋经贸文化节”活动,引进重大项目23个,总签约金额263亿元。“一对一”招商对接活动成效显着,开展对接恒隆地产、厦门宝龙、华润集团等战略投资商50多批次。 园区平台大幅夯实。金霞片区被列入长株潭城市群五大示范区和十八大片区之一,金霞现代物流园被评为“中国物流示范基地”和“湖南十大最具投资价值产业园区”。金霞经济开发区“五纵七横”路网骨架基本成型,公共配套不断完善。长沙铁路货运新北站完成站场建设,长沙新港三期工程即将动工,联运物流中心完成一期工程,湖南粮油交易及期货交割中心、结算中心建设顺利推进,引进省建工物流、长沙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大型物流、地产项目5个。德邦物流、楚天纸业大市场等项目签约入驻;二期仓储和物流大厦项目相继开工。园区建设带动现代物流业强劲发展。全年园区物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1.09亿元、同比增长43.7%;货运量为576.58万吨、同比增长42.4%;货物吞吐量754.3万吨、同比增长45.1%。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区共有区属中学6所、小学46所。区属小学在校学生20822人,中学在校学生5022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升学率均保持在100%。中学适龄人口入学率为100%。2010年,开福区顺利通过全省“两项教育督导评估考核”,成功创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区”。区财政将2010年“免补”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城乡义务教育秋季“一费制”全免率和政策范围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除率均达到100%,全年“免补”经费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入学金额总计1810万元。其中,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一块,共有11313人次享受了免除杂费,共计金额674万元;共有216人次补助了寄宿生活费,共计金额8.1万元;共有17626人享受了中央免教科书费,共计金额98万元。 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专项经费足额落实到位。2010年我区共支出科技发展专项经费3200万元,占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65%。全年完成高新技术总产值83.8亿元,实现增加值2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47%,比上年提高1.46个百分点。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全区专利申请量921件,同比增长64.4%。 八、文化、体育和卫生事业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大力推进文化站点建设,区、街、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基本形成。积极推进绿色网吧建设,2010年完成绿色网吧建设26家,目前区内78家绿色网吧遍布城乡,为未成年人创造了良好的绿色上网环境。文化市场管理逐步规范,2010年开展了“整顿文化市场集中专项行动”等整治行动,有力推动了文化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开福寺、乐诚堂、烈士公园纪念塔3个文物点申报国保已通过专家审定;开展了第二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传承人申报工作,编制了开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图,文物保护安全高效。此外,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文艺创作捷报频传。歌曲《开启幸福的地方》获省金话筒奖;在湖南省首届农民文艺汇演中,小品《城里人,乡下人》获得大赛丰收奖。 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启动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扩建任务全面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100%。辖区拥有各类医疗机构305家,其中中央1家,省级2家、市级2家,部队3家,民营医院及其他10家,区属医疗机构297家。拥有床位6061张,其中城区床位6061张。 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成效明显。2010年环保投入达411.93万元。加强污水排放和扬尘污染治理,整治和关停环境污染企业12家,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5%;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3.9%,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和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三同时”率均达到100%,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231吨、6371吨。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09元,比上年增加2730元,同比增长13.3%。人均家庭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2749元,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经营性收入为4608元,比上年增加2004元,同比增长76.9%;财产性收入为1158元,比上年增加461元,同比增长66.1%;转移性收入为6040元,比上年减少443.3元,同比减少6.8%。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040元,比上年增加42.6元,同比增长0.3%。 社会保障不断增强。注重以创业带动就业,2010年共培训各类人员8690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1725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87人;零就业家庭100%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3%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72人。启动城乡新型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6158人,工伤、医疗、失业、生育参保人数稳步增加。优抚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一站式”优抚医疗费用结算网络平台建成使用。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实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积极推进住房保障工程,发放经济适用房货补凭证422户,办理廉租房租赁补贴209户,新增廉租房实物配租197户,2466户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