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13.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1%。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6146人次,增长0.3%。旅游总收入4.35亿元,增长15.2%。年末共有A级旅游景区10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2处;星级酒店14个,国内旅行社50家。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88.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5.58亿元,增长11.6%。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1.60亿元,增长16.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29.91亿元,增长20.5 %;中长期贷款余额94.19亿元,增长8.9%。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61.42亿元,增长31.7%。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0.17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90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27.27亿元。全年赔付4.01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2.40亿元,人身险赔付1.60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244人,在校生12085人,毕业生3753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1810人,在校生3544人,毕业生1149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25545人,在校生78467人,毕业生 21814人。普通高中招生23458人,在校生74660人,毕业生 28294人。初中招生66912人,在校生219825人,毕业生59838人。小学招生8310人,在校生 477808人,毕业生66847人。“新机制”安排资金4.49亿元,资助困难学生697633人次。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5725人,经费支出 51602万元,比上年增长28.2倍。年末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8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52590人;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年末共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 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0家。全年共取得省级科技进步奖14项;申请专利958件,授权专利615件,分别增长87.8%和114.2 %;签订技术合同11份,成交金额848.87万元。 年末共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机构6个,全年强制鉴定计量器具13.87万台件。年末共有1种产品拥有“中国名牌产品”称号,8种产品拥有“河南名牌产品”称号。 年末共有天气雷达观测站点1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1个,气象公益服务站 5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9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个,广播电台6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7座;有线电视用户10.29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正式启动。广播人口覆盖率95.7%,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 95.7%。 年末共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531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3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8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5个。卫生机构病床床位12118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1880张。卫生技术人员(含村卫生室)14203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466人,注册护士4714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技术人员493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16人。农村乡(镇)卫生院78个,床位3535张,卫生技术人员334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村人口297万人,参合率98.3%。 全年运动员在全国全省的重大比赛中,共获得金牌 23块,银牌24块,铜牌35块。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76.50元,比上年增长15.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10.90元,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38.42元,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107.89元,增长16.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1.9%。 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9.86万人,比上年增加10.70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5.73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9.58万人,增加 2.8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1.13万人,增加1.11万人。 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0677.92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6.01万人。发放农村低保金10788.52万元,农村低保对象14.90万人。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2995.10万元,救助24万人次。 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225张,收养225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78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9个。全年销售福利彩票14260万元,接受社会捐赠19.6万元。 十二、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年末已发现的矿种5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2种,已开发利用的矿产2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水气矿产1种。全年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处。 2010年,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平均达标率继续保100 %;大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累计比例为89.6%,较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全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50万吨,比上年降低2.3%,二氧化硫排放量2.88万吨,降低51.6 %。关停并转企业56家,限期治理污染企业8家。全市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成启用。 全年共造林 8.47千公顷,其中,人工造林 8.47千公顷。全市参加义务植树180万人次,完成义务植树900万株。年末共有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3300公顷,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全市4个县区达到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23.0%。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伤亡事故427起、死亡55人,分别比上年下降25.6%和1.8%。全市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7人。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教育中“新机制”资金包括公用经费、免教科书费、寄宿生生活费及校舍维修改造费用。 4、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 5、由于正处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处理阶段,暂无相关人口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