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资兴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调结构、转方式,大力强基础、增后劲,大力惠民生、促和谐,经济社会继续保持高位增长、持续攀升的良好态势,谱写了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新篇章。 一、综合 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50亿元,达到156.14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03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6.16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增加值35.95亿元,增长13.2%。 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的比重为9.0:68.0:23.0,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降低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4.5个百分点。 园区经济加快发展。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47.18亿元,比上年增长43.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9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提高5.4个百分点。园区技工贸总收入168.94亿元,增长97.0%;园区企业实缴税金4.67亿元,增长58.5%。 民生有新改善。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182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100%,城镇登记失业率3.91%,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援助3960户。改扩建乡镇敬老院4所。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分别达到150.41元和54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补偿率5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医疗费补偿率69.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综治民调跃升至全省第11位。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发展速度还不够快,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二是推进经济转型的成效还不够明显;三是重大项目的支撑力和爆发力还不够强;四是产业发展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第三产业相对滞后,新兴产业比重偏小;五是城乡发展仍然不平衡。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07亿元,比上年增长5%。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6.61千公顷,与上年持平。粮食总产量12.44万吨,增长0.7%,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7年增产。油料作物种植面积3.88千公顷,下降23.9%;油料产量4259吨,下降14.8%。蔬菜种植面积10.75千公顷,增长0.2%;蔬菜产量24.38万吨,增长0.5%。全年出栏生猪60.01万头,增长15.8%;出栏牛1.98万头,增长10%;出栏羊3.92万头;出笼家禽267万只,增长3.7%;肉类总产量4.88万吨,增长8.7%。全市水产养殖面积20.4万亩;水产品产量2.59万吨,增长1.3%。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13家郴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企业总产值2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实现销售收入21.16亿元,增长32.7%;实现利润2.14亿元,增长20.4%。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点1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1个,合作组织成员1800人。罗围食品工业园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农产品品牌打造有新进展,农业品牌总数达到23个,其中获得省字号着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企业有6家。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7200处,水利工程投入资金10020万元,水利工程完成土石方580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6座、新建农村供水工程15处,新增蓄引提水量200万立方米,新增旱涝保收面积0.1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45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0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0.24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6.82万千瓦,增长8%。 新农村建设有新进展。全市新硬化通乡公路12公里,新建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68.4公里,全市通乡率和通村率分别达到100%和96%。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个。新建农村沼气池1038口。解决了1.83万人的饮水困难及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增通电话自然村23个,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15个,实现互联网宽带上网行政村30个。建设农民新村38处。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99.31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63.6%,提高4.6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4%。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94.37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19.12亿元,增长42.8%;重工业增加值75.25亿元,增长26.1%。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86.07亿元,增长33.0%;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91.2%,提高3.2个百分点。大中型工业增加值12.9亿元,增长1.9%。规模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8.66%,提高0.7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9.33亿元,增长14.9%。 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594.6万吨,比上年增长17.1%;发电量56.88亿千瓦时,增长2.5%;人造板77.71万立方米,增长64.8%;水泥200.04万吨,下降8.1%;焦炭24.2万吨,下降29.5%;十种有色金属4.89万吨,增长88.4%。 企业效益明显好转。全市2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3个行业利润保持增长。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71.66亿元,比上年增长55.6%;实现利税38.08亿元,增长21.0%;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8.24亿元,增长38.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426.33%,提高68.03个百分点。 建筑业加快增长。全市建筑业增加值6.85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加快6.3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3.18万平方米,增长56.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22.1万平方米,增长76.8%。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高位运行。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36亿元,比上年增长41.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9.64亿元,增长37.8%。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4.1亿元,增长49.5%;第二产业投资46.87亿元,增长29.1%;第三产业投资18.67亿元,增长42.6%。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工业投资46.71亿元,增长18.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1.7%。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4.24亿元,增长10.6%。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共实施主要建设项目115个,其中产业项目66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3个。杉杉新材料、展泰有色等一批重点项目先后竣工投产,华信有色、华康新材料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 房地产市场回暖。全市商品房屋销售面积14.09万平方米,增长115.6%;商品房销售额2.39亿元,增长168.0%。房地产开发投资8.72亿元,增长13.5%。新建廉租住房451套。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市场消费需求旺盛。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6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分地域看,城镇、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29.9亿元和7.96亿元,分别增长22.9%和20.9%。分行业看,批发业5.41亿元,增长48.0%;零售业29.95亿元,增长18.0%;住宿业0.74亿元,增长44.4%;餐饮业1.76亿,增长30.5%。家电下乡销量翻番,全年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3.1万台,比上年增长155.9%;销售金额6730万元,增长222.5%;补贴农户资金842万元,增长17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