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04-04 重庆市统计局

全市体育人口1280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8.7%。全年获国家级比赛金牌2枚,获世界级金牌6枚。新建中小学塑胶运动场498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9平方米。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87.6%。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户籍总人口[8] 3303.45万人,比上年增加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96.45万人,非农业人口1107万人。截至2010年,农转城共完成36.5万户,145万人。

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18991元,增长11.8%,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9] 17532元,增长11.3%。总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2738元,增长7.7%;人均经营净收入1263元,增长24.0%;人均财产性收入313元,增长23.1%;人均转移性收入4677元,增长20.1%。城镇人均消费支出13335元,增长9.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10] 37.6%,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6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7平方米。

图7 “十一五”期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元、%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 5277元,增长17.8%。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335元,增长21.7%;人均家庭经营收入2324元,增长10.0%;人均转移性收入527元,增长39.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25元,增长15.4%;其中,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消费分别增长13.5%、12.9%、34.9%、24.5%、8.2%和11.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8.3%,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7.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9平方米。

图8 “十一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元、%

城乡居民收入比从上年的3.52︰1调整为3.32︰1。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584.36万人,比上年增长9.3%。其中,城镇企业职工569.77万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14.5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406.21万人,增长12.1%。参加失业保险237.37万人,增长9.9%。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807.36万人。全年共救助城乡低保对象178万人,支出低保金24.1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3.0%。城乡低保标准分别由230元/月提高到260元/月、1369元/年提高到1612元/年,分别比上年提高13.0%和17.8%。

十三、移民与扶贫

截至2010年底库区累计搬迁移民113.80万人,累计淹没工矿企业结构调整1397户。引进对口支援经济合作项目119个,资金113亿元。库区移民技能培训8.08万人。全年完成动态移民投资37.1亿元。

全年安排财政性扶贫资金11.15亿元,新建和改造乡村道路5100公里,异地扶贫搬迁4.3万人,退耕还林生态移民搬迁4.16万人。解决了25万人农村饮水困难。

十四、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水资源总量486.3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7 %。年平均降水量1084.73毫米,比上年增长5.4%。年末6座大型水库蓄水总量16.63亿立方米,比年初增长49.8%。全年新造绿化林地25.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7%。

全年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满足优良天数311天,比上年增加8天。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为0.048毫克/立方米、0.039毫克/立方米和0.102毫克/立方米。其中,全年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比上年下降了2.9%。酸雨频率为47.3%,比上年上升1.1个百分点。

长江、嘉陵江、乌江重庆段水质均满足Ⅱ类水质标准。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793人,比上年下降7.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23人,下降23.3%;较大安全生产事故死亡169人,上升21.6%;煤矿百万吨死亡4.00人,下降26.5%。道路交通事故造成1215人死亡,上升0.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4.45人,下降25.8%。

全市发生地质灾害450起,造成人员伤亡51人,直接经济损失0.47亿元。

注:

[1]“314”总体部署是指2007年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为重庆工作“定向导航”,高瞻远瞩地作出了三大定位,确定了一大目标,交办了四大任务,构成重庆发展“314”总体部署。三大定位,即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一大目标,即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四大任务,即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国发〔2009〕3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2]“五个重庆”是指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提出的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

[3]“两江新区”是由国务院直接批复的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也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后,我国内陆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于2010年6月18日挂牌成立,它位于重庆主城区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规划面积1200km2,其中可开发建设面积550km2,涵盖了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部分区域及北部新区,且拥有内陆唯一的保税港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

[4]“保税港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口岸港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具有口岸、物流、加工等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10年1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区和第一个“水港+空港”双功能的保税港区。

[5]一小时经济圈是指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万盛区、双桥区、涪陵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和璧山县;渝东北翼是指万州区、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和巫溪县;渝东南翼是指黔江区、武隆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和彭水县。

[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随着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反映居民家庭购买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它是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以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其按年度计算的变动率通常被用来作为反映通货膨胀(或紧缩)程度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