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白银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4-03 白银市白银区统计局

五、商业

城乡消费市场持续繁荣。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7506万元,比上年增长20.04%。其中,批发业实现零售额62109万元,增长9.7%;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08544万元,增长21.1%;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6853万元,增长25%。市场规模化程度继续提高,年末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单位数达到16家。

消费品市场持续拓展。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稳定,食品类增长11.4%;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快速增长,金银珠宝类增长23.4%;燃料类增长17.9%;中西药品及医疗保健用品类增长3.7%;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下降1.8%。

六、金融

年末辖区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42.42亿元,比年初增加5.14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41.91亿元,比年初增加4.63亿元。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96.39亿元,比年初增加36.91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8.13亿元,比年初增加28.65亿元。

2010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情况

七、教育、科技、文化、卫生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区拥有学校119所,校舍建筑面积451850平方米。普通中学19所,在校学生数25777人,毕业数9144人,招生数8463人,教职工数1949人;小学39所,在校学生数22484人,毕业数4298人,招生数3337人,教职工数1474人;特殊教育1所,在校学生数171人,毕业数14人,招生数12人,教职工数34人。

教育基本情况

科技发展成效显着。扎实推进项目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升区域科技贡献。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全年立项实施的各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8项,其中:国家省市列项目有水川镇桦皮川蔬菜协会建设、白银区“华硕图书室”建设、日光温室红提葡萄延后栽培、ZZB农田节水灌溉组件研制与示范应用、新型复合墙体保温材料技术引进及产品研制、农村党员科技致富带头人示范工程、生猪人工授精试验示范、街道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等16个项目。区列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2项。2010年辖区专利申请量63件,授权量39件,科技成果鉴定登记21项。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广播电视“村村通”9791套顺利通过验收并正常运行,我区现已建成3个综合文化站、1个农村文体广场,45个农家书屋,实现了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行政村全覆盖。区少儿图书馆现有藏书6万余册,全年共接待读者6万人次。水川镇桦皮川村农民文化大院被评为全省先进农民文化大院。在甘肃省第一届中学生运动会上,白银区取得了男子4×400米第一名、男子跳高第二名和男子篮球第四名的优异成绩。白银市一中代表白银市组队参加了甘肃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文物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成效显着,第三次文物普查复查和新发现文物46处,第三批公布县级文物保护点36处,确定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曲子戏》,又名《西厢调小曲》,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黄河战鼓》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区拥有卫生机构34个;其中,医院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7个;乡镇卫生院5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800张,卫生技术人员2168人。5所乡镇卫生院、45所卫生院、4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实行药物零差率销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5%

卫生基本情况

卫生机构名称  机构数(个)  床位数(张)  卫生技术人员(人)

合计  34  1800  2168

医院  6  1468  1525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7  150  150

乡镇卫生院  5  112  128

其他卫生机构  6  70  365

七、人口、民生和社会保障

人口与就业

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以现居住地为主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纳入社会化动态监测,覆盖城乡的计生公共服务网络和载体建设加强。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正常。全区出生2061人,出生率为7.1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5‰,年末全区户籍总户数达96533户,总人口为288068人。其中,城镇人口221774人,农村人口66294人。18岁以下45434人,18-35岁66096人,35-60岁128448人,60岁以上48090人。

2010年人口及构成情况

指标  年末数(人)  比重%

全区总人口  288068

其中:城 镇  221774  0.77

乡 村  66294  0.23

其中:男 性  150333  0.52

女 性  137735  0.48

其中:18岁以下  45434  0.16

18-35岁  66096  0.23

35-60岁  128448  0.45

60岁及以上  48090  0.17

全面推进城乡就业统筹工作,不断调整和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年发放全民创业与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3035万元;全区新增就业人数12267 个,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98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8%。

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收入来源更趋多元化,在工资性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711元,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627元,同比增加10.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33.52%。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37元,同比增长11.6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

住房保障工作加强,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当年新开工棚户区改造工程10处,完成投资4.98亿元,涉及拆迁面积8万平方米,当年1400多户居民喜迁新居。

社会保障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做到“即征即保”。 2010年全区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8093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8645人,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参保人数93752 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63884人,工伤保险人数达 6682人,生育保险人数达6514人,1942名失地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全年全区48140人纳入低保范围,发放低保金9681万元;救助特困群众4870名,发放救助金544万元。灵活就业人员、城乡非就业居民等群体参保率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