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1-05-19 本溪市统计局

十三、科学技术

年末科学研究开发机构26个。全年财政科技经费支出达1.1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全年共有44个项目荣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8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受理专利申请267件,授权专利151件。全市共拥有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3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6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93.2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全市高新技术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0.8%。

十四、文化、卫生、体育

博物馆工程是我市“十一五”时期的重要文化设施项目,2010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全年接待观众9万余人次。本溪市新华书店在中国药都核心商业区开设分店,书店经营面积1700平方米,经营品种涉及音像制品,文教、科技等书刊3万余种。完成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3576户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安装任务,146家农家书屋的选址工作。

专业剧院全年共演出111场,实现演出收入110.6万元。精品剧目《女人是座山》获辽宁省第八届艺术节最高奖“优秀剧目奖”。群口快板《家乡好》、“667手拉手辅导组”项目,获得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项第十五届“群星奖”作品奖和项目奖,填补了我市在国家级“群星奖”曲艺类、项目类上的两项空白。评书大师田连元用评书《话说本溪》,将本溪的秀美山水、文化传承推向了全省、全国。成功举办了第四届辽宁中部八城市群众文化论坛、“两节”文化活动和市第九届“迎新春秧歌大赛”、“迎两会庆新春”画展活动、本溪市“红诗红歌颂祖国”专场文艺演出、本溪市第四届群众舞蹈大赛、“山水人文·印象本溪”全国摄影大赛名家作品和获奖作品展、冯大中作品全国巡展精品展、全国第十一届美展入选作品展、本溪民间收藏及共和国将军书画展等展览活动。

市图书馆采购新书13515册;征集地方文献186册;电子文献27000册。全年共接待读者21.5万人次、流动书刊30.5万册次;新发展读者3462人;提供文献线索1026条。数字化期刊达1000余万篇,法律法规全文25万条。电子阅览室播放视频讲座25次,读者1000余人。市新华书店实现图书销售1580万册,其中:中小学教材完成1000万册,比上年增长25%。全市共有档案馆9个。

全市共组织开展重大行动14起,检查场所1500余家次,查处违规场所260余家次,依法吊销网络文化许可5家。收缴违规书刊1300余册、盗版书刊4600余册、盗版软件及非法音像制品8300余份。

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197处,其中新发现818处,复查379处,确定已消失不可移动文物85处。2010年,我市整理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14项,其中“本溪松花砚雕刻技艺”已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全市有市、县级广播电台3座,中短波转播发射台1座(13千瓦),调频转播台4座(7.1千瓦),广播电台开办节目5套,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9.4%。全市有市级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5座(13.55千瓦),市、县电视台开办节目6套,全市有线电视用户30万户,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8.6%。

2010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45个。其中,医院28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2家;三等乙等医院2家;二级甲等医院14家;二级乙等医院4家;其他6家)、疗养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9家、卫生院42家、门诊部2家、诊所及卫生所和医务室105家、采供血机构1家、妇幼保健机构7家、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3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家、卫生监督所(中心)7家。全市编制床位数9792张。卫生技术人员数1028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734人、注册护士4512人、药剂师713人、技师634人、其它卫生技术人员692人、其他技术人员375人、管理人员876人。

在辽宁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上,本溪市体育代表团共选派496名运动员、40余名教练,参加了25个大项和434个小项的角逐,以169.1枚金牌、353.25枚奖牌、总分3901.48分获得了青少年组金牌、奖牌、团体总分三项第四名的历史最好成绩,并荣获了“体育道德风尚奖”。同时,自行车获单项团体第二名,田径、水上项目获2个单项第三名的好成绩。

全年承接了6场辽宁男排主场比赛、辽宁女排对朝鲜女排的2场国际友好邀请赛、辽宁男篮对美国飞鹰队的国际友谊赛。承办了省民政系统乒乓球赛、省地税系统乒乓球赛、省移动系统羽毛球赛等。全市体育彩票总销量达到了4000万元。

全市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举办了2010年全民健身启动仪式、庆祝建国61周年全民健身展示活动、本溪市市民徒步走活动、城乡共建篮球赛及本溪市“健康杯”第三届龙舟赛、全市老年人门球赛、“丰收杯”农民篮球赛、乒乓球赛等活动,参与市民数万人,形成了天天有活动、月月有赛事、节假日有热潮的局面。农民健身工程惠及全市282个行政村,在全省率先达到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全年投入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2000多万元。培训县、区指导站的指导员的优秀骨干300余人。对全市各单项协会规范管理,成立了柔力球、马术、无线、跳绳等5家协会,使全市的单项体育协会发展到36家。

体校中专部招录学生80名,完成了年初制定的招生工作计划,在校生达到了300余人,目前学校的办学规模和质量水平居省内外同类学校前列。积极创建第二轮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顺利通过省体育局组织的复评检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积极发挥体育科研作用,投入资金30万元,科研所完成了对3000余人的体质检测工作,圆满完成了第三次全国国民体质检测年的任务。

十五、就业

全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人数为23.2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0.3万人,下降1.3%。其中,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18.1万人,比上年减少0.3万人,下降1.6%;集体经济单位从业人员2.1万人,与上年同期持平;其它所有制经济单位从业人员3.0万人,与上年同期持平。全市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人数16.6万人,比上年减少0.2万人,下降1.2%。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人数4.9万人,与上年同期持平。机关从业人员人数1.7万人,比上年减少0.2万人,下降10.5%。

2010年,全市城镇实名制就业人员8.3万人,比上年增长1.2%。新开发公益性岗位3000个。全市实有登记失业人员2.9万人,比上年下降27.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8%,比上年下降0.5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