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龙泉驿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2011-06-02 成都市龙泉驿区统计局

移动互联网覆盖面稳步扩大。年末全区固定电话用户7.49万户,其中,城市住宅电话用户4.6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4.38万户,增长6.5%。国际互联网用户6.7万户,同比增长6.5%。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出现跨越式增长。全区全口径财政收入100.68亿元,同比增长43.36%,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可支配财力达到86.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2.38亿元,增长52.39%,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21.08亿元,增长38.7%。地方税收达18.4亿元,增长35.8%,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87.3%,比上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农林水事务支出大大增加。财政总支出80.72亿元,同比增长51.0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7.02亿元,增长18.18%,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1.94亿元,同比增长43.03%。另外,科学技术支出0.11亿元,教育支出6.23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29亿元。公共事业和民生领域的支出逐年增加。

金融贷款结构逐渐优化。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32.53亿元,同比增长9.0%,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7.41亿元,同比增长10.6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70.64亿元,同比增长13.39%。其中,农业贷款余额14.73亿元,增长88.5%;商业贷款12.91亿元,增长20.3%;工业贷款70.23亿元,同比下降10.6%;房地产业贷款20.79亿元,下降3.2%。贷款逐渐偏向农业等基础行业。

八、社会事业

科技发展不断壮大。全区高新技术企业43家,比上年增加1家。实现总产值96亿元,同比增长32.05%。年末专业技术人员有64309人。其中,农业技术人员35803人;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26家,与去年持平。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年末全区普通中、小学学校51所,比去年增加7所;专任教师4467人;在校学生达71219人,其中女生34960人。高中在校学生数10840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3993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仍为100%,其中,女童入学率也继续保持100%;初中升学率为95.6%,同比增长5.1个百分点;高中升学率为69.1%,同比增长4.8个百分点。成人文盲率为0.02%。

文体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区拥有剧场、影院4个,博物馆及展览馆3个,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26.1万册,增长30.5%;国际互联网用户达66980户,增长6.5%;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17.7万户,增长18.75%,电视新闻稿件达3000余篇;体育场馆1个,体育活动场所40个,参加体育比赛人数32120人,增长35%。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人数达38万,增长9.0%。

医疗卫生事业继续提高。年末区内医院、卫生院共33所,比去年增加7所;拥有床位数3004张,比去年增加604张;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共3201人,同比增长27.73%,其中,医生1151人,同比增长28.03%。卫生防疫人员133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9.2‰,降低了0.1个千分点;婴儿死亡率为7.5‰,较去年有所上升;产妇住院分娩比例维持在100%。

九、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

公用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自来水供应总量4567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3.38%。其中,城市生活用水2318立方米,增长10.38%;天然气供应总量53440万立方米,增长2.8%。其中,城市居民供气8802万立方米,增长40.74%;全区供电总量17.01亿度,增长27.14%。分地域来看。农村用电2.53亿度,增长6.62%;城市用电14.48亿度,增长31.56%。分行业来看,工业用电11.65亿度,增长34.68%;商业用电1.08亿度,增长15.9%;其他行业用电4.28亿度,增长12.73%。

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年末全区森林面积达2142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8.86%。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9公顷。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总额4.87亿元。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均达100%。污水处理场数8个,比去年增加1个。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93.34%,提高16.54个百分点。

十、社会保障和社会治安

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提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22万人,同比增长50.8%。其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数8.72万人,同比增长7.4%。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5.83,同比增长16.36%,其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数12.33万人,增长11.18%。参加失业保险5.89万人,增长11.96%。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8.5万人。

社会治安不断加强。全年发生交通事故210件,同比下降4.55%。安全事故死亡人数44人,比去年减少3人。刑事案件立案件数338件,同比下降4%。民事案件发案数2100件,同比下降11.6%。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全区年末总户数22.02万户,同比增长6.0%;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9.23万人,比上年增长0.73%。其中,男性29.41万人,女性29.82万人,男女性别比为98.6:100。农业人口35.53万人,非农业人口23.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772人,死亡人口276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年末全区常住人口达到65万,比上年末增加3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937元,增长13.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252元,增长17.10%。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4:1。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77.41亿元,增长10.61%。农村贫困人口0.5万人,同比下降37.5%。

城乡统筹就业加快推进。年末全区从业人员达38.82万人,同比增长1.9%。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8.21万人,同比增长2.8%;农村从业人员20.62万人,同比增长0.1%。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7.48万人,同比下降10.6%;第二产业13.96万人,同比增长8.36%;三产业16.88万人,同比增长3.05%。

注:1、本公报数据为2010年快报数据。

2、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据按现价计算,增幅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