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7-21 南平市统计局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南平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八届七次、八次、九次、十次全会精神,紧紧抓住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主动融入海西发展大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克服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一手抓恢复重建,一手抓经济发展,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力推进了闽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海西绿色腹地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28.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52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305.14亿元,增长17.6%,其中工业增加值244.15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264.06亿元,增长9.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4万元、基本比“十一五”初期翻了一番。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5:39.7:37.8调整为21.9:41.9:36.2。一产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2.2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下降1.6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4.2%。其中,城市上涨4.3%,农村上涨4.1%;消费品价格上涨5.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3%;食品类价格上涨8.9%,居住类价格上涨7.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2.3%。工业品出厂价格累计比上年上涨5.4%。

表1: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指数

指标 累计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4.2

食品 108.9

其中:粮食 115.0

油脂 99.4

肉禽及其制品 102.2

蛋 108.0

水产品 108.1

鲜菜 131.0

茶及饮料 104.4

干鲜瓜果 118.7

奶及奶制品 102.5

在外用膳食品 101.6

烟酒及用品 100.8

衣着 98.4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0.4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2.3

交通和通讯 100.1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0.6

居住 107.2

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178.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75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1.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0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7%,控制在4%的预期目标内。

全市财政总收入6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地方级财政收入38.59亿元,比上年增长23.0%;财政支出86.53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全市国税税收收入30.57亿元,增长11.9%;全市地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42.89亿元,增长32.0%。

初步测算,全市万元GDP能耗为1.184吨标煤,比上年下降3.62%,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两项指标持续双下降,分别比上年下降0.95%和0.75%,全部完成减排的预计目标。

二、农业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2.07亿元,同比增长3.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9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值123.86亿元,增长1.1%;林业产值52.61亿元,增长3.0%;牧业产值57.89亿元,增长9.2%;渔业产值16.90亿元,增长1.4%;其他服务业产值10.82亿元,增长4.0%。

由于受冰雹、冻害以及特大洪灾的影响,粮食和部分经济作物产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76.68万亩,增长1.13万亩;粮食总产量139.13万吨,减少4.35万吨;其中春粮产量3.03万吨,增产0.03万吨;夏粮产量14.43万吨,减产1.64万吨;秋粮产量121.68万吨,减产2.74万吨。全年蔬菜产量167.05万吨,减产2.98万吨;烟叶产量3.49万吨,减产1.07万吨;油料作物产量2.68万吨,减产0.06万吨。茶叶产量4.71万吨,增产0.12万吨;水果产量69.83万吨,增产0.15万吨。

表2:2010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量(万吨) 比增(%)

粮食 139.13 -3.0

春粮 3.03 0.8

夏粮 14.43 -10.2

秋粮 121.68 -2.2

油料 2.68 -2.1

其中:花生 1.95 0.1

油菜籽 0.61 -8.6

甘蔗 8.60 -6.4

烟叶 3.49 -23.4

茶叶 4.71 3.0

水果 69.83 0.2

蔬菜 167.05 -1.8

食用菌(干品) 5.96 9.1

竹笋干(鲜笋折成笋干) 0.39 0.6

全年造林更新总面积51.71万亩,比上年增加1.07万亩,完成年任务数的101.4%。其中,荒山造林5.31万亩,比上年增加1.2万亩;更新造林面积40.8万亩,比上年减少2.41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74.7%,居全省前列。商品材采伐量207.7万立方米,下降2.4%;商品材销售量216.70万立方米,下降3.5%;毛竹产量8076万根,增长8.5%;篙竹产量3156万根,增长0.3%。

主要禽畜产品全面实现增长。其中,生猪出栏219.28万头,比上年增加4.37万头;家禽出栏10492.44万羽,比上年增加2388.50;兔出栏389.59万只,比上年增加274.60万只;羊出栏17.42万只,比上年增加0.36万只;奶牛存栏2.87万头,牛奶产量9.59万吨,比上年增加0.77万吨;禽蛋产量4.60万吨,比上年增加0.13万吨;肉类总产量29.54万吨,比上年增加3.57万吨。

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7.39万亩,比上年增加0.22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7.09万亩,比上年增加0.18万亩;水库养殖面积8.13万亩,比上年减少0.11万亩;网箱养殖1.54万个、35.12万平方米。水产品总产量8.93万吨,增长3.7%。

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1.27万千瓦,比上年增加11.32万千瓦。农用拖拉机保有量3.55万台,比上年增加0.2万台;农用排灌机械11.15万千瓦,比上年减少0.2万千瓦;农用运输车0.73万台,比上年增加400台左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社会工业增加值244.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0.63亿元,增长18.0%。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增加值9.66亿元,增长4.9%;集体企业增加值0.57亿元,下降8.9%;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0.66亿元,增长20.0%;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56.25亿元,增长19.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40.91亿元,增长14.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12.58亿元,增长21.2%。非公有制企业和私营企业增加值分别为190.02亿元和115.26亿元,分别增长18.3%和19.3%。

全市全社会工业总产值848.86亿元,同比增长2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77.15亿元,增长23.4%;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71.71亿元,增长8.5%。五大传统重点产业累计完成产值622.6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80.11%。其中,冶金建材产业增长37.3%,食品加工产业增长34.0%,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增长24.2%,林产加工产业增长19.0%,纺织服装产业增长8.8%。在规模以上工业的35个行业大类中,增长较快的行业主要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53.1%,饮料制造业增长48.7%,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增长37.4%,造纸及纸制品业增长37.2%,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33.8%,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增长32.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2.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