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08-20 上海市宝山区统计局

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市民科学素养。完成72个村级科普画廊建设;成功创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3家、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2家、上海市专题性科普场馆3家;高境镇、庙行镇被评为2010年上海市科普示范社区,罗泾镇陈行村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示范基地”。组织开展 “相约名人堂—与院士一起看世博”等系列“世博”宣传活动,“万人科普培训活动”举办418期,培训3.06万人次。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发展。全年文艺演出下乡105场;公益电影放映5000场,观众超过60万人次;文化资源配送610次,为1.8万户农民安装有线广播,组织开展世博文化系列活动。大型现代沪剧《红叶魂》演出80多场,得到广泛好评。创作作品三人舞《双面胶》和二重唱《永远在一起》获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

至年末,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建成开放。全区有区级文化馆2个,街镇公共文化站(中心)12个,区级图书馆1个,街镇图书馆12个,娱乐经营场所380家,影剧院9家,区有线电视分中心4个,有线电视用户数达49.41万户。全年区广播电台公共节目播出时间5097小时,其中自办节目4120小时;区电视台公共节目播出时间5908小时,其中自办节目2196小时。《宝山报》出版49期。

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宝中心改扩建二期工程、华山北院新建和大场医院迁建等项目有序推进。顺利完成17万人麻疹疫苗接种任务和一批医疗惠民实事。至年末,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40家,卫生技术人员5926人,医院核定床位4293张。年内门急诊966.26万人次,增长9.3%;入院9.39万人次,增长7.5%;住院手术2.42万人次,增长3.6%;健康检查45.98万人次,增长11.9%。民营医疗机构(不含诊所)卫生技术人员251人,年门诊量11.32万人次。

竞技体育成绩喜人。我区培养、输送的运动员许昕和队友在莫斯科世乒赛上获得男团冠军,射击运动员莫俊杰在射击世界杯分站赛(北京站)获得男子飞碟双多向冠军,朱文君在全国射箭室外锦标赛中获得50米单项和全能第一。在上海市第十四届运动会上,我区运动员在青少年组比赛中获得57.5枚金牌、30枚银牌和25枚铜牌,名列第五,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并出色承办了沙滩排球、男子手球、重剑和乒乓球四项赛事。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年内成功承办2011上海世界游泳锦标赛倒计时一周年宝山分会场活动、世界行走日上海站活动等。举办多场“全民健身与世博同行”群众体育主题活动,百企足球赛、百村篮球赛等百字系列活动形成规模,做成品牌。开展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完成有效监测2400份。

体育设施加快发展。宝山体育中心改建项目有序推进,新建1个百姓游泳池、3处社区公共运动场、20处农民健身家园。体育产业稳步推进。体育彩票销售首次突破亿元,达到1.1亿元。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至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8285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26986人。全年出生人口6440人,出生率7.37‰;死亡人口6637人,死亡率7.60‰;人口自然增长率-0.23‰。

完善促进就业体系,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0428个,实现非农就业7206人。创建一门式创业服务站,帮助成功创业796人,带动就业4556人;搭建服务平台,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举办各类招聘会759场,开展技能培训13258人次;加强就业援助,安置困难人员就业1871人,帮助103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安置刑释解教及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就业115人。至年末,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9713人。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民生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6917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6104元,增长11.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19829元,增长9.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780元,增长10.2%。

城乡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据抽样调查,至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区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轿车11辆,空调194台,电脑87台,彩电178台,电冰箱100台。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轿车8辆,空调160台,电脑52台,彩电173台,电冰箱98台。至年末,居民家庭储蓄存款余额937.71亿元,比年初增加112.54亿元,增长13.6%。

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提升。全年竣工新建居住区配套公建设施42.74万平方米;拆除旧住宅建筑面积41.3万平方米,动迁居民1882户;完成旧住房综合改造25.85万平方米,在建116.28万平方米。居民住房成套率99.3%。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至年末,参加农村养老保险6.01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4.42万人;外来从业人员参加综合保险25.58万人;外来从业人员参加城镇保险9281人。全年新征用地、历史遗留问题人员0.3万人纳入镇保;老年农民纳入农保统筹管理0.68万人。农保月均养老金由427.9元提高到480.9元,老年农民最低月养老金标准由220元提高到280元,征地养老人员月生活费标准由685元提高到765元。廉租房保障准入标准放宽,住房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增廉租房受益家庭599户,累计落实补贴2538户。

养老服务加快发展。至年末,有收养类机构37家,其中社会福利院1家,养老机构36家,床位7417张,收养人数3873人;有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13家,助老服务社14家,为11225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对其中5657名生活困难老人给予政府服务补贴。

扶贫帮困工程不断推进。全年投入社会救助资金2.09亿元,28927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1513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年内安置残疾人就业157名,建成无障碍停车标志100处,1720名城镇重残无业人员纳入基本医保,为606名重残无业残疾人提供机构和居家养护服务。“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顺利通过中国残联验收,“阳光家园”总面积7244平方米,吸纳647名残疾人参加劳动就业、康复培训。至年末,有104家福利企业,从业人员5979人,其中残疾人2015人。

十三、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以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平台,着力提高环境质量。全年区级环境保护总投入18.8亿元,对九大领域共178个项目实施推进,罗泾镇4个村启动生态村创建工作。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全年组织环境检查2067户次,立案处理86家单位,其中行政处罚63家。完成各类污染源环境监测500户,对6户严重超标企业实施限期治理,关停关转企业70户。“十一五”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区控COD减排项目100个,减排量540吨;SO2减排项目75个,减排量1721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