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新荣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是“十一五”计划的第二个年头,也是我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为“十一五”计划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的一年。一年来,我区各级各部门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省委“转型、跨越、崛起”和市委“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奋力赶超,重振雄风”的要求,紧紧围绕“树立争一流意识,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宽裕型小康区”为目标,实施项目带动,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统筹城乡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在优化结构、加快转型、提升实力、增强后劲、协调发展、构建和谐上取得明显成效,实现全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稳步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0610万元,比去年增长14.7%。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7655万元,增长7.4%;第二产业完成110035万元,增长7.7%;第三产业完成32920万元,增长51.0%;一、二、三产业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1%、68.5%、20.5%。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种植结构逐步优化,经营方式逐步改善,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提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3965万元,按现价计算,比去年增长16.6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86元,比去年增长10.35%。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逐步形成养殖规模化。大牲畜年末存栏19005头,比去年增长0.72%;牛年内出栏10938头,其中奶牛存栏1690头,年内增长5.76%;猪年末存栏21594头,比去年增长42.01%,年内出栏63462头,比去年增长9.52%;羊年内存栏90372头,比去年增长9.44%,年内出栏78048只,比去年增长11.01%;家禽年末存栏138716只,比去年下降1.12%,年内出栏139481只,比去年增长17.67%。 全年肉类总量达7597吨,比去年增长17.67%。 努力推进全区生态建设,林业、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00公顷,水浇地2927公顷。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区拥有农业机械化总动力150439千瓦,比去年增长0.84%;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2632台,比去年增长3.22%。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48497亩,比去年减少923亩;油料面积42167亩,比上年增加936亩;蔬菜面积8800亩,比上年增加570亩。 全年生产粮食2259万公斤,比去年下降34.82%;生产油料138万公斤,比去年下降24.59%;生产蔬菜1912万公斤,比去年下降13.99%;生产瓜类494万公斤,比去年下降49.59%。 三、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29056.8万元,比去年增长43.0%。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05715万元,比去年增长13.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7769万元,比去年增长33.8%;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完成34791万元,比去年下降28.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39246.8万元,比去年增长34.4%。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原煤393.42万吨,比去年增长18.7%;水泥16.13万吨,比去年增长6.7%;洗煤200.0万吨,比去年增长36.1%;尿素10.28万吨,比去年下降20.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步扩大,力度明显,重点突出。全区全年累计完成53132万元,投资结构明显改善。 五、批零贸易 社会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78万元,比去年增长24.3%。 六、财政、金融 全区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6156万元,比去年增长18.37%,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356万元,比去年增长31.81%。 到2007年底,全区金融机构存款额达到126808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2291万元。 七、文教、卫生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师资力量逐步加强,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70所,其中普通中学9所,进修校1所,区直小学3所,机关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20851人,教师1778人,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生毕业升学率100%。 全区有专业艺术表演团1个,业余艺术表演团3个,文化站1个,文化中心1个。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区共有卫生机构15个,其中医院1个,卫生院11个,病床床位178张,卫生机构职工311人,其中有职称的223人。 八、人口 据公安部门提供,2007年年末全区总人口为104148人。全区全年出生人口3216人,死亡人口316人,净增人口2900人。2007年全区人口抽样调查抽中2684人,经省局人口办测算,全区总人口为112237人,出生率为11.82‰;死亡率为5.69‰,自然增长率为6.13‰;其中男性58542人,女性53695人,性别比为109.03;城镇人口45490人,乡村人口66747人,城镇化率为4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