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丹棱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政、通信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468万元,增长2.9%,全县固定电话用户2.43万户,比去年同期减少0.32万户。其中住宅电话1.5万户,住宅电话中农村用户0.6万户。全县移动电话用户10.5万户,增长18.4%。信息网络建设迅速发展,电子政务网、信息化工程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用户达1.5万户,增长110%。 六、商贸旅游 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2010年,全县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使全县商品流通领域呈现出繁荣活跃的喜人景象。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671万元,增长18.3%,按区域分,城镇35219万元,增长17.6%;乡村51452万元,增长18.8%;按类型分批发业7507万元,增长20.6%;零售业67285万元,增长17.8%;住宿业988万元,增长34.8%;餐饮业10892万元,增长19.0%。 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63925万元,增长7.6%。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长10.7%,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2.1%,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2.9%,是第三产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全县年末工商登记个体工商户5020户,从业人员7540人,分别比上年增长8.5%、8.6%。私营企业309户,从业人员8167人,分别比上年增长9.1%、19.2%。随着生态等旅游投入进一步加大,旅游业收入快速增加,全年共完成旅游投入1.8亿元,接待游人87.5万人次,增长157.5%,实现旅游收入4.65亿元,增长106.7%。 物价呈上升态势全年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CPI)102.77%,物价呈上升态势。 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全县在建和完工投产的招商项目103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3.5亿元,同比增长41.2%。成功引进10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协议资金38.2亿元。全县拥有外贸自营进出口资格企业达到4家,外贸出口完成225万美元。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2010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6269万元,增长30.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357万元,增长37.2%,增速位居全市第二位。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5880万元,增长15.7%。 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加2010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7986万元,增长18.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90255万元,增长17.6%。按常住人口计算,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为13031元。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97225万元,增长10.5%。 八、社会事业 科技2010年,全县专利总数已达53件。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416期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8.9万份,培训群众5.6万人次。新增转化实施专利技术5项,中车丹齿荣获四川省知识产权试点企业称号。中车丹齿《弧锥齿轮工艺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项目获四川省知识产权局项目资金支持。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有学校25所,其中普通高完中1所,职业高中1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所,初级中学9所,小学1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幼儿园30所。全县教职工1068人,其中专任教师928人。在校学生15275人,其中普高2636人,职高2055人,初中4444人,小学6140人。高考本科上线260人,比去年增加14人,上线率37.9%,普通高校本专科录取551人,录取率达到69.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0%;高中毕业生升学率75.6%。小学、初中学生辍学人数4人。 文化旅游事业发展良好文化活动有声有色,以主要节庆日和重大纪念日为契机,以弘扬“诚信、活力、和谐、生态”丹棱为主题,组织实施了“2010齐乐桃花源·丹棱乡村游”系列活动21次,其中大型演出4次。文化三下乡5次,参加演出演员达1500多人,发放宣传资料5000多份,受教育群众达8万多人次。 2010年倾力打造乡村生态旅游。拓宽乡村旅游环线道路40多公里,新建1个主题公园、2个休闲广场、2个观景台和1个停车场;完善了青龙-观音观光环线标识导引系统;建成丹棱乡村旅游标志性建筑“齐乐桃花源”;推进仁美蚕桑生态旅游观光环线建设。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举办了春节趣味体育活动、川南六市六县中老年篮球邀请赛、2010年度全县篮球联赛、老峨山登山活动、门球联赛等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组队参加了眉山市第二届残疾人运动会和四川省“李宁杯”全民健身篮球赛,均获得了不俗成绩。 广电事业成效显着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22726户,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872户,入户率46%,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干线总长1318公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广播覆盖率100%。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9个,其中:等级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7个、诊所17个、妇幼保健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社区服务中心1个。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412张,卫生机构人员总数554人,卫生技术人员487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228人,注册护士(师)131人。2010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36333人,参合率达99.8%,全年门诊补偿137720人次,补偿医疗费288.49万元;全年住院补偿12773人次,补偿医疗费1266.78万元。 九、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62790人,其中:男性82630人,女性80160人;非农业人口34359人,农业人口128431人;当年出生人口1660人,其中男性857人,女性803人;当年死亡3137人,(因户口整顿核销往年死亡未销人口)其中男性1660人;迁入人口2399人,迁出人口2269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0.45%。城市建设用地面积5.88平方公里,城区面积为4.9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为3.35万人,城镇人口3.91万人,城镇化率26.8%。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21元,增加1460元,增长12.6%,人均消费性支出9921元,增长11.9%,人均食品支出4309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3.4%。农民人均纯收入6024元,增加842元,增长16.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07元,增长8.0%;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