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会理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9-25 凉山州会理县统计局

六、贸易业

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923万元,比上年增长14.61%;其中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3858万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68%,民营经济10106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72%、22.54%。民营经济以其先进的管理和灵活的经营方式占领市场。餐饮业零售总额为28951万元,同比增长14.08%。批零贸易业销售总额75972万元,比上年增长14.81%。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金融运行平稳,2006年,全县一般预算财政总收入实现49897万元,同比增长56.34%。其中一般预算地方财政收入26308万元,同比增长47.96%。全县经济的有效增长促进了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金融平稳运行,2006年末全县各项存款余额达326306万元,同比增长34.21%;各项贷款余额达74510万元,同比增长21.1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99455万元,同比增长18.71%。

保险业快速发展。新增保险单位2个,保险机构保费收入4892万元,增长36.61%;其中,财产险收入2287万元,人身险收入2605万元,增长39.8%、37.7%。各种赔案支付金额1687万元,增长61.9%,其中,财产险支付1191万元,人身险支付496万元,增长69.7%、77.8%。

八、教育和科技

2006全县认真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巩固“普九“成果措施有力,深化教育改革,合理规化、调整学校布局,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73所,教学班1428个。其中:职业中学2所、小学149所、普通初中11所。在校学生数77514人,专任教师276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58%,巩固率99.85%。参加高考录入大学本科、专科院校达713人。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艺术教育等取得新的可喜成绩。

狠抓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结合我县生产实际,确定了会理县黑山羊品种提纯与改良、会理石榴品种选育、会理石榴标准化生产园区建设、金沙江干热河谷印楝造林技术推广研究等22个科技研发与推广项目。共申报国家、省、州项目5个,其中,中国――联合国绿色减贫项目被列为全国三个示范县之一。欧洲油葵引种项目的实施,将为我县增加一种经济油料作物,为优化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挥重要作用。

结合“科普月”、因地、因人而宜举办各类培训,累计培训25万人次,发放资料3万余册。为我县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繁荣昌盛。全县有各类娱乐场所50余家,公园3座,体育场馆2个,游泳馆1个,国家级标准文化馆1个,国家三级图书馆1个。文艺创作繁荣,《跳彝山》、《凉山雏鹰》、《阿依乐乐》等舞蹈分别获省、州一等奖。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群众性文艺、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加大光缆电视传输网建设,发展有线电视网络光缆化,用户达14000多户。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实施“村村通”工程,全县广播覆盖率达90%,电视覆盖率达95%。

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全县拥有卫生机构8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1个,拥有床位818张,全县卫生技术人员787人,其中医生426人,卫生防疫人员51人,农村卫生、预防保健、中医药三项事业稳步发展,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认真贯彻《体育法》,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提高。今年我县拳击队员在省青少年拳击比赛中夺得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2枚。我县成立了奇石协会、摩托车协会、门球协会等多个协会,进一步丰富了人民生活,增强人民体质。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不断加强。继续实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保护金沙江生态环境。环保局对重点企业实施每月环境监管,重点治理污染严重企业、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工业废水直排、饮用水源地的保护落实等环保项目。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实施经营城市战略,切实搞好建设环境保护工作。

全县自然保护区3个,保护区面积15283公顷。全年环境污染治理项目49个,;工业废水排放量543万吨,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7.2%;烟尘排放量1730吨,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100%。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315.5万吨。

十一、人民生活

2006年城镇在岗职工16985人,人均年货币工资19659元,比上年增加2427元,增长14.08%。由于价格因素、实行农业税减免等农村政策落实好,农民增收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纯收入3764元,比上年增加476元,增长14.4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77元,比上年增加350元,比上年增长14.4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683元,比上年增加859元,比上年增长12.59%。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人均储蓄余额4508元,比上年增长17.86%。

十二、人口

根据公安年报统计,2006年全县年末人口总数为445911人。出生人口8314人,出生率18.79‰,同比上升9.6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826人,死亡率4.1‰,同比减少1.9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14.66‰,同比上升11.5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达99.05%,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

十三、就业和社会保障

2006年社会从业人员28.2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3.75万人;第二产业5.12万人;第三产业9.34万人。社会从业人员中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2.95万人。年末全部单位从业人员人数1.72万人,其中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69万人。

认真落实各种优惠政策,搞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2006年办理《失业证》129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2%。本年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485人,就业428人,再就业率达88%。全年培训1581人,培训后就业1534人,就业率达97%。城镇新就业2076人,“4050”人员再就业112人,求职介绍1014人,介绍成功966人。办理《外出务工卡》劳务输出3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