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渠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9-25 达州市渠县统计局

六、贸易和招商引资

消费市场繁荣兴旺。201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5631万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城镇完成消费品零售额228986万元,增长17.7%;农村完成消费品零售额306645万元,增长17.8%,农村市场增速开始快于城镇市场。从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41151万元,增长13.8%;商品零售470262万元,增长18.3%。城乡购销两旺,城乡居民购买力大大增强。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89元,同比增长5.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761元,同比增长11.5%。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年末个体工商户17952户,增加1880户;私营企业1354户,增加206户。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16308万元,增加4580万元,增长39.1%;私营企业注册资金139274万元,增加25036万元,增长21.9%。

招商引资卓有成效。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9.9亿元,比上年增长46.3%;其中引进省外资金34亿元。共推介项目20个,新签约项目23个。签订协议项目4个,协议引资19.65亿元。第十一届西博会完成签约12个,签约36.45亿元。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5132万元,同比增长18.3%;其中县级一般预算收入31338万元,增长32.4%。县级一般预算支出233226万元,同比增长18.1%。

金融平稳运行。2010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400548万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81780万元,增长1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46667万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7.3%。

八、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不断推进,人居环境大为改观。东区一期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土建施工基本完成,建成滨江大道244米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商品房15万平方米。东区三期计划开发建设商品住房55万平方米和市政设施。西岸堤防二期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全长21千米的城市地下排水管网雨污水分流工程也已完成,实现分流排放。综合整治了渠光路东二段、小溪路、金鸡巷,整治道路8650平方米,改造下水道26千米。统一油化街道路面,铺设沥青混泥土17万平方米,平整了街道,美化了环境。集镇新建和整治了街道20多条,新建排水管网1.3千米,新建各类房屋33万平方米,1700多户农村居民建设了新居。

九、教育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2010年全县高考本科上线2487人。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学校373所,在校学生人数223384人,专任教师10374人。2010年全县有小学269所,在校学生120697人,专任教师5338人。有普通中学99所,在校学生86302人,专任教师4618人。有职业中学4所,专任教师377人,在校学生15670人。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专任教师41人,在校学生715人。成人教育稳步发展,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0万人次。

十、文化体育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全年共编辑出版文艺书籍6部,在市以上刊物发表诗歌67首、小说11篇、散文23篇;在市以上演出创作文艺节目4个。渠县“双节”专着《賨人与賨人文化》由科技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长篇小说《村级干部》获四川省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曲线进城》、《土溪——神奇靓丽的阙乡之都》、《众志成城抗洪灾图》等小说和报告文学分别在《西部潮》杂志发表。在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评选中,《深山红叶》获大戏二等奖,《龙潭轿夫》获戏剧二等奖,《合同》获小品三等奖。在“2010中国.达州元九登高节巴渠民间艺术展演活动”中,渠县选派的“龙凤呈祥”荣获一等奖。

图书电影深入基层。全年流通图书、期刊2.7万多册次,接待读者10万余人次;新购图书2500册,订阅报刊126种,报纸10种;免费放映优秀影片25场,观众达20000余人次。建立文化共享工程,年访问量达10万人次,服务8万人次,在线阅读6万人次。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共组织竞赛21次,其中参加市级比赛5次,参加省级比赛6次。在省运动会上,共获得武术散打金牌5枚,银牌4枚;跆拳道银牌3枚,铜牌6枚;拳击银牌7枚,铜牌3枚。组织青少年、中老年人及机关企事业干部职工1586人参加了“2010年达州市全民健身节万人乒乓球大赛”。全年共新建17个农民健身工程和3条全民健身路径,免费开放体育馆,接纳健身人群已超过5万人次。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就业、卫生与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476142人。全年出生人口12118人,人口出生率8.56‰;死亡人口8432人,人口死亡率5.96‰;全年自然增长人口368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比上年提高0.66个千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1.33。城镇化率32.8%,比上年提高5.45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全县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26396元,比上年增加3279元,增长1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68元,比上年增加1539元,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5349元,比上年增加734元,增长15.9%。

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加。年末,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181780万元,比上年净增126383万元,增长12%。

就业和再就业形势良好。年末全县城乡从业人员62.3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4.61万人,增长0.3%;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4.56万人,增长6.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3.19万人,增长1.1%。乡村从业人员55.35万人,增加1.44万人,比上年增长2.7%。年末单位从业人员39193人,减少2643人,下降6.3%。新增城镇就业3910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实现再就业2052人,安置“4050”就业困难对象57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举办各类培训班119期,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8297人,创业培训391人,下岗失业人员培训1064人。全县劳务输出39.2万人,其中乡村从业人员中常年外出务工32.1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3.2万元,增长20.3%。

卫生和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全年Ⅰ类、Ⅱ类疫苗接种达186483人次,儿童保健39747人次,妇女保健38776人次,老年保健33546人次,康复服务39871人次,计划生育服务8857人次,慢病管理30182人次,传染病报告957例,重性精神病管理1016人次。全年新农合参合109.47万人,参合率96.02%;全年新农合受益43.87万人,其中门诊33.44万人次,特殊门诊0.46万人次,县内外住院补偿9.97万人次。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达156686人,其中城镇职工43533人,城镇居民113153人,参保率达81%。全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33739人,企业工伤保险参保20746人,企业生育保险参保8092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231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