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2)
重点项目顺利推进。“金系列”骨架路网除金海大道、礼白大道二期和沙井湾立交桥外基本贯通;顺利推进“两江幸福广场”和“北城之窗”标志性项目及照母山、园博园等重点生态园林项目;完成了危旧房拆迁1.5亿平方米;开工建设商品房394亿平方米、公租房236亿平方米、安置房22亿平方米;累计已建成215万平方米的各类产业楼宇。 截止“十一五”末,北部新区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约258亿元,建成区域道路密度10.2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42平方米,达到国家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一级标准;市政设施普及率达到100%;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7%、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95%。北部新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约3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62平方米,高于主城平均水平;新建建筑节能100%,智能化率达76%,在全市居于领先水平。 六、财政和金融 2010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144.30亿元,比上年增长186.4%。一般预算收入53.15亿元,增长85.9%。地方财政支出150.45亿元,比上年增长106.1%。其中,城乡社区事务、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一般公共服务等支出排前三位,分别为42.93亿元、27.56亿元、3.67亿元,增速分别为64.2%、211.1%和69.2%。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31.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1.0%,比年初增加119.80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73.30亿元,比年初增长205.5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19.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8%,比年初增加16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32.69亿元,中长期贷款176.20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61.18亿元,增长60.0%;现金支出61.06亿元,增长75.2%;现金净回笼0.12亿元。 七、科学技术 依托百亿方“星系列”产业楼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2010年,全区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有67家,占全市的19%。当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6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125个。登记技术合同项数105个,技术合同成交额3798亿元。新登记科技成果35个,7个项目被评选为“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获奖项目”;重庆海扶(HIFU)技术有限公司的“三种妇科常见疾病超声治疗技术的研发及临床推广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区已聚集了科研机构57家,通过“双软认证”的企业77家。 八、环境保护 北部新区注重环境保护,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全年空气质量达标率为100%,无二氧化硫超标出现;全年实现蓝天311天,占全年天数的85.2%,比去年同期增加2天。对辖区49家重点工业企业核发排污许可证,覆盖率100%。全区建成无煤社区5个;建成市级“安静小区”2个,10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通过验收。2010年启动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及时出台《创模决定》、《实施纲要》、《创模实施方案》、《创模宣传实施方案》,《创模工作推进机制》及《2010年创模目标任务分解》等重要文件,建立完善了北部新区创模工作体系,按进度实施创模工作。 九、社会事业 教育品牌战略卓有成效。2010年,全区学龄前教育成效突出,批准筹设幼儿园12所,筹设培训学校2所,现有幼儿园17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2所,实现了学校硬件设施跨越式发展,现有各类全日制学校16所。在校学生16953人。公办学校在职教职工1140余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普通初中入学率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8%,实现了管委会“普十二”教育目标。高考取得新突破,我区共1036名学生参加考试,其中专科上线974人,占参考学生的94%,同比增长2.93%;本科上线518人,占参考学生的48.2%,同比增长8.65%;重本上线79人,占参考学生的7.36%,同比增长2.15%。 公共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建立了以公立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框架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网络,成立了北部新区应急救援医疗保障队。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卫生医疗机构84个,其中公立医院4所;下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4个。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97人,其中执业医师431人;卫生机构床位432张。启动了市级卫生城区创建工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体育事业丰富多彩。全区现有文化站4个,各类期刊60余亿册。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基层全年开展文化活动30多次。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83人获得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76人获得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完善登山步道,推进健身路径工程,不断加强新区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 加强社区建设,新创建市级示范街道和示范社区6个,市级示范创建率达55%,走在全市前列。 十、人口和社会保障 全区年末户籍人口13.99万人,全部为城镇人口;流动人口10.19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比去年同期下降1.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3.1‰,下降个0.5个千分点。全区户籍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96.9,户籍人口出生婴儿性别比为97.6。 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区就业再就业培训4393人,城镇新增就业6408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人数3689人,实现了“零就业家庭”的动态消除。累计创建充分就业社区18个,创建率达9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22%。“十一五”期间全区新增就业2.3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就业再就业培训1.6万人,技能人才总数达到4.7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25.2%;持证上岗人数达到技能劳动者总数75%;准入工种持证上岗率95%。 全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四大基本保险合计参保达6096户次、43.2万人次,共征收社保基金12.5亿。全面建立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体系,原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52932人,参保率达83.2%,19648人领取了养老待遇;参保居民享受医药费用补偿9.1万人次、补偿金额1535万元。发放低保金329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