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惠东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9-20 惠州市惠东县统计局

惠东县统计局

2011年4月15日

2010年,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惠东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市“三会”精神,按照县委九届七次、八次全会的部署,紧紧把握好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和国内经济稳步回升的大好机遇,以“五年迈上新台阶”为总目标,继续以“树信心、抓项目,扩内需、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为发展思路,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成功创建省文化先进县、省生态县、省卫生县城为动力,以抓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落实和“双转移”为重点,以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为抓手,认真组织实施“三四五”发展战略,强势推进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城镇建设、改善民生和文化产业建设等各项工作,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较好成绩,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一、综合

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50.7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02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28.30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94.39亿元,增长1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9143元,增长14.7%。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为11.2%,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1.2%,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6%,上升0.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分功能区看,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功能区(平山、大岭、白花、梁化、多祝)地区生产总值为125.0亿元,增长15.8%;临港工业功能区(黄埠、吉隆、铁涌)63.7亿元,增长15.7%;滨海旅游观光功能区(稔山、巽寮、平海、港口)30.6亿元,增长18.8%;农业生态功能区(安墩、白盆珠、高潭、宝口)7.4亿元,增长8.5%。

全年财政总收入23.8亿元,增长20.3%。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3亿元,增长35.0%。财政总支出22.5亿元,增长21.9%,其中:全年财政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四项支出9.6亿元,占可支配财力的62.7%。全县税收总额18.1亿元,增长38.4%。其中,国税完成10.7亿元(含海关代征税),增长42.7%;地税完成7.4亿元,增长32.8%。

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56.3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9%。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59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下岗后再就业人员4136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9100人。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务仍相当艰巨。特别是缺乏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支撑经济发展。二是固定资产后续增长放缓。特别是平海电厂一期投产后,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缺乏相应的大项目支撑,增长压力加大。三是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特别是平海电厂这一高耗能企业投产后,节能减排工作压力明显增大。四是用地难、用工难、融资难仍制约企业规模的扩大。

二、农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6.36万亩,比上年增长6.1%,产量21.47万吨,增长10.2%;油料作物种植面积8.98万亩,增长5.3%,产量1.55万吨,增长8.5%;蔬菜种植面积34.87万亩,增长5.0%,产量47.51万吨,增长0.6%;水果种植面积13.01万亩,减少5.7%,水果产量7.24万吨,增长4.2%。

全年肉类总产量3.70万吨,增长4.8%。其中猪肉产量2.78万吨,增长2.6%;禽肉产量0.87万吨,增长19.5%。全年水产品产量5.40万吨,增长2.9%。其中海水产品产量4.59万吨,淡水产品产量0.81万吨,分别增长2.5%和5.2%。

马铃薯、大顶苦瓜、甜玉米、优质甘薯等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到70万亩,主要特色农产品产量:马铃薯27万吨,甜玉米2.30万吨,优质鱼1.58万吨。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优质率85%以上,科技到户率80%,科技贡献率55%以上。至年底,全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61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6家,市级18家,县级34家;工商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06家;农产品注册商标56个,市级以上名优农产品12个,3个获省名牌产品,市级以上知名商标8个,3个获省着名商标。1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2农户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稔山、铁涌、平海、多祝、梁化、安墩6个镇被市评为特色农产品种养专业镇,16个村被市评为特色农产品种养专业村。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32.6亿元,增长30.5%;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为88.2亿元,增长15.2%。支柱产业制鞋业全年产鞋6.6亿双,实现产值143亿元,分别增长17.8%和2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为32.6亿元,同比增长30.5%。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313户,实现产值120.2亿元,增长30.5%。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0.7亿元,增长7.1%;集体企业产值0.3亿元,减少41.2%;民营企业产值61.8亿元,增长38.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57.4亿元,增长24.2%。全年规模以上轻工业产值90.2亿元,增长23.5%;重工业产值30.1亿元,增长59.5%。

全县规模以上皮鞋、纺织、家用电器、电子元件、水泥制造业等五大行业实现产值76.4亿元,增长26.9%。其中:皮鞋制造业40.2亿元,增长32.1%;服装业10.8亿元,增长20.2%;家用电器制造业16.6亿元,增长10.0%;电子元件8.2亿元,增长55.0%;水泥生产业0.6亿元,增长53.1%。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发电量7015万千瓦时,减少0.9%;服装1954万件,增长1.9%;皮鞋12300万双,增长24.1%;灯具258万件,减少7.9%;家用电热烘烤器具758万个,减少7.9%。

全年全县建筑业增加值8.1亿元,增长21.5%。全县具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5家,与上年持平。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7.8万平方米,增长18.4%,房屋竣工面积18.6万平方米,增长0.2%。